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

2019-10-21 01:17朱娜娜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乡村振兴融合

朱娜娜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大分工下的城乡关系作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科学的城乡融合理论,为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概括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力图以该理论为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良性发展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城乡对立;融合;良性互动;乡村振兴

一.城乡对立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拦路石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这一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日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共产主义更加迈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乡对立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且有着一定的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而“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就是说,城乡对立是伴随分工的出现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必经阶段。它不仅严重阻碍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发展,制约农民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城乡对立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经阶段,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这种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束手无策。相反,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积极消除城乡对立,融合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社会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对立的根源、弊端以及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思想成果,用它来指导我国的城乡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理论表明,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分离、对立到逐渐融合的演变过程,但城乡之间从对立到融合并不是顺其自然就能实现的,而是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科学发展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1.生产力的大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城乡对立实质上就是利益即物质条件的对立,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还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也就是说,城乡对立的消除必须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而生产力和生产關系的进一步发展、变革又会使城乡关系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第一推动力,生产力的大发展是城乡融合能够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

2.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坚强后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农业能够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提供基本生存资料,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而且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有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因此,必须重视农业在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中的基础性作用。

3.城市的中心作用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推动力量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中心作用,这一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不仅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而且能够发挥自身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小城镇、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有系统的工业体系、便利的交通、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等,这些对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利用城市的一系列优势,有效带动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增加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由对立逐步走向融合。

4.城乡互动、产业结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指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就是说,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由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大分工导致的。社会大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并使城市战胜农村、农村屈从于城市。而要想消除这种对立格局,就要改变工业只分布于城市的旧式分工格局,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发展新的融合式的城乡分工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城乡之间的广泛联系,促进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积极实行产业结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我国当下消除城乡对立、改变城乡关系的现实路径

1.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社会却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城乡对立的重要表现之一。为帮助农村地区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党中央积极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不仅实行精准识别,还实行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力争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如今,精准扶贫已经到了攻坚克难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切实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决深入实施下去,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以农业为主,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工業主要集中于城市,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差距越来越大。要想改变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必须首先改变旧的分工模式,“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实行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影响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促进工业,走工农融合式发展路子;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产业结构的地域性分布,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大力推行绿色、节能、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治理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向城市靠拢,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村发展潜力

想要改变城乡对立关系,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农村农业的发展潜力。改革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供需关系和结构性问题。因此,深化改革开放,不仅要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各项改革,更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加快培育城乡发展新动能,激活农村发展潜力,厚植城乡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强农村、农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收能力。深化农村改革要争取让农业发展惠及每一个城乡居民,让农村改革惠及每一个村民,让每一个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量,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想促进城乡融合,必须补齐农业科短板,打牢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只有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才能发挥农业发展优势,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必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通过科技手段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加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业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建设现代农场等。科技的创新驱动力量必将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式发展。

5.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鼓励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在恩格斯看来,“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它破坏了乡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精神和体力的发展是每个城乡居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而城乡之间的对立却使得农民精神发展和体力发展的基础破坏得更加严重。要改变这种被破坏的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让农村人口有机会接受再教育,接触更多新思想,从旧的思想观念和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农村孩子接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策略,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平衡人才分布,促进小城镇、乡村、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协调城乡分工,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联系起来,使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都能获得合理的体力发展与精神发展的机会,加速城乡融合。

做好上述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指导我国城乡关系由对立到实现融合的实践要求和现实路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消除城乡之间及其内部社会各阶层存在的日益扩大的差别,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城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已经成为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社会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融合,不仅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质量和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最终实现。为此,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崭新的农村发展战略规划,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做出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重大战略,必将促进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大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3.

[5]余源培,吴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宋梅英.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6.

[7]江俊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4):2.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乡村振兴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营造互动的主题墙饰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