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晨
摘要 本文结合一件电力线缆领域发明专利审查中涉及的公知常识举证,来探讨如何破解涉及数值范围的公知常识举证难点。
关键词 电力线缆 公知常识 举证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明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增多,2018年全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154.2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多次强调要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审查一线也积极贯彻落实《提升发明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专项实施方案》。本文结合电力设备审查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进行涉及数值范围的公知常识举证,以提高审查效率。
二、 关于公知常识
在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阶段、复审阶段和无效宣告程序中均可能出现关于某一技术特征为公知常识的认定。那么主张某技术手段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当事人,对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当事人可以通过教科书或者技术词典、技术手册等工具书记载的技术内容来证明某项技术手段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1]。总结来说就是,(1)提供披露了该公知常识的技术词典、技术手册或教科书等书面的证据予以证明;(2)通过充分说理的方式予以证明,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以及常规、有限的试验的结果。
三、 案例解析
[案例] 绞合复合线缆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2]
1、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一示例性螺旋绞合电力输送缆线。螺旋绞合电力缆线20包括:导体线材1;导体线材3的第一层13,导体线材3围绕导体线材1沿第一捻向(顺时针,即右手捻向)绞合;导体线材5的第二层15,导体线材5围绕第一层13沿与第一捻向相反的第二捻向(逆时针,即左手捻向)绞合;以及导体线材7的第三层17,导体线材7围绕第二层15沿与第二捻向相反的第三捻向绞合。
图1
2、本发明技术方案
图2示出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电力线缆,其对常规可延展线材缆线的绞合线材层使用共同的捻向(申请人声称其不容易想到,因为可延展线材可能易于塑性变形,并且这样的缆线通常使用较短的捻距),这在复合缆线的抗拉强度上可以获得具有令人惊喜的增大。
图2
结合图3、图4,本发明权利要求1如下:
一种绞合缆线,其包括:单个线材,其限定中心纵向轴线;多个第一复合线材(4),其围绕所述单个复合线材沿第一捻向以相对于所述中心纵向轴线限定的第一捻角绞合并且具有第一捻距;以及多个第二复合线材(6),其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复合线材沿所述第一捻向以相对于所述中心纵向轴线限定的第二捻角绞合并且具有第二捻距,其中第一捻角(α)和第二捻角(β)之间的相对差大于0°但不大于约4°。
图3 图4
3、审查过程:
本案在实质审查阶段因不具备创造性被驳回,争议点聚焦在区别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捻角(α)和所述第二捻角(β)之间的相对差大于0°但不大于约4°”。前审认定对比文件1公开了第一捻角和第二捻角之间的相对差大于0°,当第一捻角固定,第二捻角与第一捻角相差过大时,第二线材的绞入率也相应增大,由此导致绞制同样长度缆线时需要使用更多的第二线材,导致生产成本升高。因此,在平衡生产成本和柔软性问题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有限次的试验确定第一、二捻角之差不大于4°。
进入复审程序后,合议组认定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具有易碎特性的绞合缆线的抗拉性能的同时防止绞线松散。并认定对比文件2公开了技术内容“第一层和第二层以相同捻向绞合”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晓相同捻向的第一捻角和第二捻角差值越小即两层脆性绞线越接近平行时,因相邻层间线材彼此线接触越充分,绞线整体的抗拉性能越强(“当钢丝绳径相同时,线接触钢丝绳能承受的断面拉力较点接触钢丝绳要高”[3])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差值较小的第一捻角和第二捻角,且经过有限的试验获取不大于4°的差值以提高其抗拉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亦知晓如果第一捻角和第二捻角差值小至0°时,因两层捻角均为一致而易在受到张力时产生旋转致使绞线松散(“绞线的稳定不如单根导线,原因是绞线中的每根单线都与绞线轴向构成一定的角度,使绞线在生产、敷设及使用过程中受到张力后,产生旋转,造成各根单线松散,绞线中各层单线,如都按一个方向绞合,上述现象就更为严重”[4]),因此为提高抗拉强度同时防止绞线松散,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采用差值大于0°不大于4°的第一捻角和第二捻角。
4、举证分析:
該案特点在于区别特征在于数值范围。而直接对于数值范围的举证是审查工作中的难点。该案在举证过程中通过把数值范围转化为技术效果,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根据“所述第一捻角和所述第二捻角之间的相对差大于0°但不大于约4°”可以分析出:捻角差越小——越接近平行——线接触越充分——相邻绞线间摩擦力越大——不易变形,抗拉性能好。接着,还可以分析出:捻角差过小——完全平行——容易松散。
四、 总结
本文通过一件电力线缆案例的公知常识举证的分析转化,谈谈如何克服公知常识举证中的难点,以促进审查效率的提高。公知常识的举证可以根据需要对技术特征进行转化和分析,说理时基于检索到的证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分析,或通过实际举例来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 2010年中国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八章4.3.3节.
[2] 中国专利 ZL200980131835.8.
[3] 巩济生.电力工程材料 金属材料部分 [M]. 第九章第七节,第148页.大连电力经济管理学校编,1991年09月.
[4] 杨伯源.绞线生产 [M]. 第二章第五节,第73页.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