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2019-10-21 14:43曾宪才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算式探究数学

曾宪才

摘  要:近几年,随着国家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面对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只有去探索、实践、反思、创新,并创造性地驾驭教材,不断地给自身"加油充电",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能成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一、拓展探究范围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公园有多宽》后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长为宽的3倍、面积为21000平方毫米、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自编估算内容,并估算出结果。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做中思考,思考中感悟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中想、想中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例如,十二册《比例尺》,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这样处理的:课前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教室)的长和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篮球场(或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有关计算。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学习的想象力。对于有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一定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一定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这种成果自然对错交织。教师不可盲目评价,不可对的表扬、错的批评,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探究学习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虽有些杂乱无章、有对有错,却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要将规律性的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四、将学习材料的组织改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材料的组织由静态呈现变为动态生成,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十一册《比的意义》教学,这样创设情境,出示信息:市消协会同质监局对我市某电器市场A、B 两大系列饮水机质量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提问:看到这个信息,若你是顾客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的产品?

第一步,初步感知比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查总数列出计算式子:5 ÷200,2 ÷40。

第二步,在初步感知比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刚才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不合格数除以抽样总数的方法来比较两种产品的质量,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比较?算式如何表示?这时学生可提出很多量的比较,并列出算式。如A 产品抽查台数跟不合格台数进行比较,算式是200÷5,B 产品抽查台数跟不合格台数比较,算式是 40 ÷2。教师再问:观察上面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用除法)。接着指出,运用除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式—— —比。如5 ÷200=5∶200,读作5 比200,40÷2=40∶2,读作40比2。随后引导学生自然地归纳出“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第三步,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比是相关联的两个量相除比较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同类量之间的比的结果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但要注意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动态材料引领下,经历了“比的意义”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思维活泼,理解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立足于优化全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最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算式探究数学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错在哪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