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改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着人类生存的命运,在大生产时代,人们为了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以污染江海、破坏原始森林、制造有毒气体等为代价,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我们要从古代哲学中寻找办法,而老子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符合现代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为生态保护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老子哲学;环境伦理;思想
老子既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古代道教始祖,他所写的《道德经》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1]。《道德经》又名《老子》,其主要思想内容是秉持万事万物平等原则,主张世间万物应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含有多种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加以使用,可为后世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伟大贡献。
1老子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1.1“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早就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智慧,无论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是“周行而不殆,而以道而生”,老子都一再强调“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伦理关系[2]。在《道德经》中,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天”代表真谛,法则,意志,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天性和人事相辅相成,由天性决定人事,由人事实现天性。习主席在一路一带的发表会上,就曾表明“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3]。“天人合一”強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但由于有许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的出现,影响了人最初的本性,自然与人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世间万物包括人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平等统一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天地人物四大中,又是平衡完整的,缺一不可。四大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又是维护自然平等完整的主体,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1.2“物极必反”的环境理念
道家非常重视生态平衡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扶持,又是相互依存的,强调“物极必反”的哲学理论,与儒家孔子的“子钓不纲,弋不射宿”,荀子的“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有些异曲同工之意[4]。所谓的物极必反,就是事物到达极端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当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极端破坏,反过来就会影响人类的工作生活,所以我们要在自然环境遭受人类极端破坏之前就阻断其发展[5]。如果老子说的是理论,而孔子和荀子说的就是实际行动,如钓鱼用鱼竿而不用渔网,射天上飞的鸟而不射回家的鸟,喻示环境伦理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如江海湖泊足够深就会吸引鱼鳖的到来,山上的树林足够茂密就会使珍禽异兽回归,喻示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先保护环境。
2老子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老子哲学中的环境思想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保护社会环境的意识,加快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类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无私奉献大自然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融洽相处,携手共进相互扶持。
2.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了党章中,明确的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曾多次提到“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顺应大自然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蕴藏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法从层次来看,人类跟世间万物都是处于同一个地方的,人类不应以驾驭世间万物,而是和世间万物一起顺应自然规律,共同维持发展。
2.2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
尊重大自然是当今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老子曾说过“向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做人要像水一样,灌溉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6]。对于大自然也是一样的,在过去我们总是以征服大自然为荣,向大自然伸手索取,却从不会爱护和珍惜,当丛林退化,动植物减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紫外线增强,大自然就会让我们的索取付出代价。
2.3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老子曾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一路一带”会议上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保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要做到经济正常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以“绿色环保无污染,可持续循环利用”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消费,倡导垃圾分类,支持能源循环使用,实现退耕还林,整治草原沙漠化,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维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
结语
老子所处的年代虽然久远,但丝毫不影响其伟大环境伦理思想的流传,其道德观念源远流长,深刻影响当代人的行为操守。人类应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注重生态文明保护,树立生态自觉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节约资源,提高废品回收率,重视环境和网络的整合,推动创新环保方式,响应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老子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容,值得人们进一步去领悟和挖掘。
参考文献
[1]范丽君. 老子“贵柔”哲学思想对当代德育柔性化的启示[J]. 齐鲁学刊, 2019,2(01):49-54.
[2]刘笑敢. 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一种模拟性重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 55(2):79-99.
[3]周志勇. 老子的“无为”“不争”思想与健康人生构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37;No.173(3):82-85.
[4]王越. 老子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v.2;No.56(20):24-25.
[5]杨慧宇. 老子“自然”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J]. 池州学院学报, 2018, 32(04):26-28.
[6]黄咏欢, 彭忠德. 《老子》之"道",宜名"自然道"[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0(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