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行为是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对危险源、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控制,进而使得工业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目的。工业企业面临的需求日益复杂使得企业自身管理体系变得复杂化、结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安全管理,优化工业企业管理,提升管理能效、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生产安全
一、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发展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出现较晚其涉及到多个学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发展的阶段主要从事故学研究到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研究再到安全科学理论。工业的发展推进了事故预防科学。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发表事故致因理论奠定了事故学理论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之后以安全工程等理论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论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生产安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并不断发展、完善。
二、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取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国内工业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以过程管理为主,对风险的控制比较有限,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逐渐重视,努力构建高效的风险控制安全管理机制。在系统安全管理模式下,信息是重要的管理资源也是企业决策、管理的依据。工业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通过信息化,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效能。
三、生产安全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业惬意生产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信息未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形成共享、信息的集成,利用率比较低。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的接口,没能实现真正的系统集成。安全过程控制薄弱,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涉及多角色,多部门协同工作,没有按严格规定的业务逻辑控制业务的进行来保证信息的传递。缺乏安全分析改进。
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设计
1、理论层面:由基本管理和综合管理构成。基本管理实在生产管理原理基础上,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有指导性的通用方法、准则,从而准确、有效处理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诸多要素间的关系,以实现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建设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框架给予支撑即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包括了事故学理论、系统工程原理、安全法原理等,这些理论与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结合,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
2、技术层面。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技术来实现业务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有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安全评估、应急响应、事故管理等,融合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实时收集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安全相关数据,通过网络和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平台上共享,对各项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及时作出行动决策,以保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3、业务层面。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系统、全面的安全业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基础管理、监控管理、检查管理、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环境控制。(1)信息采集。建立信息中心采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和传输,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过程的安全數据,向管理层及时提供安全决策、预测和控制的必要信息。(2)基础管理。主要有工业企业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绩效与改进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3)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危险源监控和管理等。(4)检查管理。指工业企业定期安全检查、事故排查机制,生成各类报表。(5)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主要包括了工业企业应急救援、风险评估等。(6)环境控制,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与能耗的管理。
4.信息储备层面。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要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规范,提供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信息储备。
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是满足当下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管理的工作要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安全管理理论,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占利.安全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3-45
[2]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0
[3] 陈维民,徐莲.安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5
[4] 李仪欢,陈国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学的创建、内涵和外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6):129-134
[5] 吴宗之.安全生产关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经贸导刊,2005,(19):31
[6] 王丹,张帆,张志鸿.基于构建的多层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工程设计;2010,(6):1255-1258
作者简介:蔡俊(1981-),男,上海人,硕士,工程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安全生产、应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