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摘 要:德育课是学校育人的第一阵地,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展的重任。但据调查发现,受年龄、个人阅历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对于德育观念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认知。同时,德育课中,德育课也相对较少。针对此种情况,作为新时期下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当有计划的调整课程安排,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落实到德育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发展都有着极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社会不良风气也在不断出现,时时刻刻摧残着高中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培养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德育课的首要使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的意义
(一)是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手段
德育课除了是一门德育类学科外,还是一门引导学生人生发展的学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奋斗目标、人生理想,是实现学生教育思想的有效教育工具。同时,还可以将学生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国家价值观念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正能量,真正将德育课课程落到实处,让学生做到德才兼备。
(二)是学生后续人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也逐渐呈多样化趋势。现阶段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思考问题片面化,所以他们并不能很明确的认识到什么是错与对,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小,再加上社会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初中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社会影响。由此可见,将德育课观念融入至高中德育课是极为必要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一)立足实际生活,让课本回归生活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师是决定当前教学效率的主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立足点,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将课本知识作为总结,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完成知识讲解,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实现教材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在“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生活的改变来开展教学,通过多张图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在教学中可以收集一些较为传统的社会活动,比如踢毽子、跳绳等等,并将其制作成PPT,供学生观看。而后再让学生课下收集当前社会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与老照片进行对比。在对比过后学生会发现时代进步的步伐,发现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丰富,有了广场舞、打陀螺等。之后教师可以再引入一些课本知识,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上述实例,学生会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通过时事热点,凸显价值取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中阶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喜欢的榜样。榜样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鼓舞学生、塑造学生,进而在社会中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价值观相对较为迷茫,再该阶段为学生树立学習榜样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更好的熏陶学生个人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比如在“积极奉献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的感人事迹。梁益建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在有了多年国外学习经验后,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国外的美好生活,主动回国。回国以来,梁益建完成了几千例驼背手术,拯救了几千名极重度脊椎畸形患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梁益建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尽可能的为患者考虑,这是梁益建的工作原则。我国大多数求医者家庭条件都相对贫困,一场疾病下来,家里早已负债累累。为了帮助更多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也为了减轻患者承受的病痛,他常常为贫困患者开展募捐活动。当跟一些家境富足的朋友一块交谈时,也会主动向他们表达求助意愿,甚至在茶馆,他也曾开展过募捐活动。目前为止,梁益建及其团队已经帮助了几百名患者脱离病痛。在事件讲完后,教师应当以课本知识作为总结:一个人的价值并非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其奉献了多少。与课本上单调无味的文字相比,此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可以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事例中感受到奉献的意义。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课堂教育中,确保学生将德育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 曾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生观与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9):81-82.
[2] 殷玲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0.
[3] 范玉国,刘虹,张家鉴.城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