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杨丽炜 张亚丽 谢东云 狄玉洁 刘瑞娟 宋倩 刘霞 冯兰英 李会芳
摘要:目的:分析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效果及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8例小儿哮喘患者为调查对象,以任意编号的模式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9)。参照组予以布地奈德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顺尔宁治疗,对比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差距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82.05%,实验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97.44%,数据差异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尔宁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好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提升其症状控制效果。
关键词:顺尔宁;布地奈德;小儿哮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小儿哮喘病发生率较高,且呈现出患儿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1]。哮喘主要是因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气道炎症所诱发,临床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实施症状控制,但是患儿的症状控制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文章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8例小儿哮喘患者为调查对象,结合分组调查的结果,评估顺尔宁及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且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8例小儿哮喘患者为调查对象,以任意编号的模式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9)。入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诊断标准,且通过X线胸片、痰菌培养等确诊。参照组男女占比20:19,年龄取值1-8岁,均数为(3.27±1.76)岁。实验组男女占比21:18,年龄取值1-9岁,均数为(3.21±1.83)岁。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区别,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 方法
为入选患儿均实施解痉平喘、抗感染及抗感染治疗。
参照组予以布地奈德治疗,布地奈德(国药准字H20010551,生产企业: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雾化吸入治疗100μg/次,2次/d。实验组联合应用顺尔宁治疗,睡前口服5mg顺尔宁(国药准字J20130047,生产企业: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治疗,1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4w。
1.3 评价标准
对比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显效即为症状消失,肺功能指标增加25-35%;好转即为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肺功能指标上升15-20%;无效代表患者症状未见改善或者持续加重(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2]。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软件作为统计学分析工具,以x2实施计数资料的计算,计量数据则以两独立样本t进行检验,差值对比低于0.05则视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差距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参照组与实验组患儿的症状改善率对比
参照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82.05%,实验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97.44%,数据差异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哮喘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3]。布地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预防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炎症的合成,控制患儿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4]。顺尔宁作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竞争性拮抗白三烯,对患儿气道平滑肌活性的控制能够产生控制效果。相较于单独应用布地奈德治疗的方式,联合应用顺尔宁能够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快速降低患儿机体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
本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下降,且参照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82.05%,实验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97.44%。在联合应用顺尔宁及布地奈德治疗的方式下,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
综合上述内容,顺尔宁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好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提升其症状控制效果,适合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臨床效果及对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指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0):2274-2276.
[2]郭晓燕.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效果及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160-161.
[3]张玉芳.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效果及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359-2360.
[4]刘莲香,何莉,李燕芳.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及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08):57-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