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春
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产品生产网络跨国化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产业所在分工链条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真实贸易利得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文献,首先从理论及指标体系构建角度分析贸易增加值分解的发展进程,其次总结归纳当前学者的研究方向,最后给出总结述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垂直化贸易,总出口分解,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指标
一、引言
伴随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同时,国家间关税水平下降,资本管制放松,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以产品内精准分工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逐渐兴起,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成本、区位等优势将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全球布局,该转变引发要素及中间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传统的国家制造已转变为“世界制造”,具体表现为一件产品的生产工序不断细化,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工序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成为常态,中间品贸易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这样的全球化分工,一方面使得各国专业化于某一生产环节,利用规模经济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另一方面各国经济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全球化趋势,国际间互动不断加强。
但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逐渐抬头,有必要通过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增加值的分解,全面且准确衡量全球经济系统中的要素流动,帮助各个企业或国家明确产品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将赫梅尔斯(Hummels D)等提出的垂直专业化一直到王(Wang Z)等完善的总出口分解法有机串联起来,介绍近现代以来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其三,将贸易增加值分解理论与评价全球价值链相关指标进行横向对应,提炼出目前比较完善的指标;其三,梳理当前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贸易增加值分解理论的发展
(一)垂直化贸易测度:
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将贸易数据归属于最后一个出口经济体,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一方面将世界新增价值的贸易总量简单地等同于双边贸易量之和,因重复过境加工,而导致中间投入被重复计算,继而不能准确反映贸易双方不平衡程度;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中忽略了中间产品价值的核算,导致贸易数据无法分离出产品中增加值来源,因而对区域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基于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的缺陷,Hummels et al.(2001)[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测度出口值。Hummels et al.在这一理论中初步界定了垂直专业化的含义,将包含在一国出口中的国外中间产品投入称为VS,并将供他国生产中间出口使用的国内产品价值称为VS1。剔除了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中“双重计数”部分,将其他国家进出口中中间产品的投入从一国总出口中剥离出来,为后续增加值贸易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蒂默(Timmer MP)等运用一国总投入等于国内中间投入、国外中间投入以及增加值之和的恒等关系,通过设定增加值向量和增加值矩阵把出口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出口和国外增加值出口两个部分。
(二)总出口分解法
库普曼(Koopman R)[2]等考虑到传统总值贸易核算体系存在的缺陷,基于前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增加值貿易的分解方法,提出一般性的总出口分解框架。具体的,在总量层面上将一国的总出口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国内增加值出口(VT;VAX)、出口加工后又被进口回来的中间产品中的国内成分(VS1)以及国外价值成分(VS),又根据出口产品的最终去向将每部分细化为三个指标,最终共形成9个具体指标。
库普曼等人的贡献在于将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与传统总值贸易核算体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但其总出口分解法还只是停留于国家层面,并未能细化到部门层面。
随后,Wang et al(2013)[3]进一步扩展库普曼等提出的分解法,将一国总出口的贸易增加值分解公式从国家层面拓展到部门层面、从单边层面深化到双边层面,进一步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16项,并构建了一国双边且分部门的总出口分解公式,从而为用增加值核算出口结构的部门、国家提供了一套操作规则。这是截止到目前较为系统化分解贸易增加值的成果,也是目前学者研究全球价值链领域分解增加值贸易出口结构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指标
为了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新特征,更好的反映一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度量分工环节的位置,学者基于增加值贸易出口分解框架,构建了诸如全球价值链指数、参与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
(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2]
(二)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2]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3]
四、研究成果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加值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讲,大多学者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的角度,将目前的增加值贸易理论体系化、分析存在的漏洞并提出拓展方向,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如李宏艳和王岚(2015)、伍先福(2019)、刘景卿和车维汉(2019);二是基于增加值贸易出口分解框架以及相关指标体系,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国内或者国际间相关产业的出口现状以及地位,实证分析有关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发展状况,为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如王岚(2014)、孙铭壕等(2019)、乔小勇等(2017)、张彦(2019);三是在增加值贸易理论背景下下测算双边或多边真实贸易利益,发现传统贸易核算方式往往会高估或低估真实贸易利益,如王岚(2018)、邵军和刘嘉伟(2018)、董虹蔚和孔庆峰(2019)。相对而言,国外学者倾向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加注重GVC理论的应用研究。总的来讲,如何利用前沿的增加值贸易理论,结合目前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现状,实现应用领域研究的落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五、总结述评
通过本文的梳理发现,贸易增加值分解理论研究经历了从传统总出口中剥离出垂直化贸易指标到对总出口进行增加值完全分解;贸易统计数据由传统的总值形式转向增加值核算形式,当前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量化指标大多使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三类。较之于传统的贸易核算方式,当前基于新环境下贸易理论以及核算体系均有了较为成熟的进步,且都比较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如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不够简练,核算指标不够精准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值得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UMMELS D,ISHII J,YI K.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
[2]KOOPMAN,R,POWER W,WANG Z.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3]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