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卉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乳晕小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术中出血量影响。方法:選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切除肿瘤,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小切口术切除乳腺肿瘤,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临床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乳房对称率以及瘢痕接受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乳晕小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还能够提升术后乳房美观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实施和推广。
【关键词】乳晕小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效果;术中出血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179-01
前言:
乳腺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女性疾病之一,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审美的提升,人们对于体态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房对于女性来讲十分重要。传统的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患者的创口较大,并且乳房不对称,严重影响术后的乳房美观度以及生活品质【1】。本文将对乳晕小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术中出血量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集我院8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1例,年龄37~56岁,平均年龄(45.4±1.2)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4.5±1.1)个月;肿瘤直径0.4~3.6cm,,平均直径(2.4±1.2)cm。
观察组41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45.7±1.1)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4.7±1.2)个月;肿瘤直径0.5~3.5cm,,平均直径(2.5±1.1)cm。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且均接受手术治疗。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知晓相关研究流程。
【排除标准】:①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②精神类疾病或者痴呆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⑤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状态较差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传统放射状切口切除肿瘤。手术中,放射状切口长度完全将肿瘤暴露。
1.2.2观察组患者:乳晕小切口术切除乳腺肿瘤。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臂外展,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利卡多因局部麻醉,在乳晕边缘2 mm取切口,长度为2~3.5cm,弧状,将皮下组织剥离,分瓣处理,找到肿瘤位置,迅速进行钝性分离,切除肿瘤块。如果患者肿瘤块较深,那么可以采用龙胆紫作标记。对患者的乳腺导管进行保护,避免损伤。采用电凝止血法止血,如果依旧止血效果不佳,应立即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以上两组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彩超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情况。术后均密切关注患者切口情况,避免出现渗血、感染等情况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临床疗效指标。
1.4 统计学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用x2检验,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详情见表1。
3 讨论
乳腺良性肿瘤在女性中比较常见,初期患者的肿瘤直径小,但是生长和发育较快,因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乳头回缩、扁平等,并且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恶性化的几率也倍增【2】。目前手术切除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但是传统的放射状手术方式切口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并且会形成大的瘢痕,直接影响美观,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状态。
乳晕小切口是比较新型的手术方式,它将切口锁定在乳晕缘与乳房皮肤之间,这个位置皮肤弹性大,并且伸展现良好,并且这里的皮肤颜色相对较深,黑色素较多,因此对于瘢痕不容易被看见,不仅能够减小切口直径,还能够增加术后美观度,减小瘢痕大小【3】。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乳晕小切口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更佳,更容易被患者接受,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周瑜辉,汤小江,任予,牛利刚,刘洋,何建军.乳晕缘小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09):1105-1106.
[2]杨晓南.乳晕缘小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疗效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6):106-107.
[3]李泉源,郭小军,瞿丛新,张霞,丁韬,王波,魏涧.环乳晕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4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