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0-21 06:18殷佳蔚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6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殷佳蔚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将“解决問题”贯穿于小学各年级的对应单元中。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由问题意识缺乏,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思维不够灵活,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并且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些教师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形式不够生动。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注意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问题意识,多关注弱势儿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教学中养成良好的策略意识。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形成乐于问问题的良好习惯,凡事多思考,建立策略意识,学会举一反三。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呈现出这样的一些问题。老师满堂灌,在教授例题的环节没有成功地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起坚固的桥梁,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被动,问题意识缺乏。在传统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教材和教师的教学都侧重于解题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其次,部分教师却过分追求情境,追求教学的生活化,而忽视数学本身抽象、准确的特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情境上,不利于抽象数量关系的形成。其实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能力和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仅需一个助推力让孩子们在这股推力的引领下逐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模糊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不完整且凌乱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框架模型。以学生自身问题的情景萌生出需要策略的感受,而教师只需宏观把控并在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呈阶梯形的阶段性目标,促成学生对策略的自主建构和形成,让学生达到对策略的深层次理解并体会到策略的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各环节拓展思维寻求探索多种与众不同的思路表象。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后切中要害将表象的思考转化成系统的、完整的、具有共性的策略。

二、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促进学生形成乐于解决问题的兴趣,加强问题意识。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鼓励问问题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 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什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乏,我们就必须克服它。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必须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中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悉心地倾听,积极地引导,合理地调控,设计了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放下心中的包袱,建立一种微妙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由于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及表现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激趣、生奇、求异”开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心向,鼓励他们追根寻底,产生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2.建立策略意识,学会举一反三

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放在数学学习中则是要让学生发展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新课标中指出的三维目标中也指出能力与方法的目标。这里的“能力与方法”在狭隘的理解中,也可以引申为我这里所说的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现如今是什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乏?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属于被动式的。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从不思考些什么,其实数学学习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比如说乘法的学习,先是从加法开始的,从而有了乘法口诀表,再到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最后到多位数乘以多位数,有口算倒笔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把握了这个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学习数学并不难,从而产生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数学并不是死记硬背的,不像语文一篇文章你记住了就是记住了,当你忘了的时候,你就一点办法没有,数学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在学习替换策略的过程的时候,把几个小杯替换成大杯在进行计算时,这是一种策略。那么当你掌握这种策略时,你就可以掌握一类题目了,像曹冲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时刻把前后相呼应起来,侧重培养学生的引申推断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

3.关注全体学生,平衡学生差距

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紧紧是好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差距,当差距成为一道天堑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认为永远也追不上前面的同学。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努力平衡这种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的教育决不能视而不见、畏首畏尾,而应勇敢地去面对、迎接这一挑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展现和交流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注意力不可能长期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时刻配置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教师可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以增强其求知欲,并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储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学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上课前,让学生预先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作了一次存款尝试、收集了一些有关储蓄的信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情境,而忽视数学本身抽象、准确的特点,这不利于抽象数量关系的形成。

4.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探求一题多解,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里,充分的发挥思考的空间,针对一个问题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观察、分析,产生多种类型的多种解题方法。在数学解题时实施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就是力求学生多角度、多变化、多层次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让学生大胆的联想、探讨、争论,引导学生寻求多种解题的方法,突破知识的固有范围。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向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尤为重要,这需要每位数学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教材内容,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害的遵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特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系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解答,达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如有序思维,送向思维,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考虑问题更全面。形成习惯后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尝试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