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效的公开课应有的常态

2019-10-21 04:16何一鸣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何一鸣

摘  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每一个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公开课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其实效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我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有可学性,就越便于普及。

关键词:深入文本  磨砺成长  集体研讨

我们发现中学公开课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今的公开课要么为比赛,要么为展示,为了追求其观赏性,不惜一味地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为了追求其观赏性,常常要设计毫无瑕疵的教学设计,而放弃语言训练;甚至请来课件高手制作一些绘声绘影、令人惊叹的高水平课件。这样的公开课离常态课和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是渐行渐远的。想想平时的教学,有多少教师能有这样的精力打造这处精美的课件呢?所以对于听课者来说,公开课就好比是满汉全席,能吃却不会做,相反,常态课就如家常菜,吃了,看了,回家也就能学着自己做。尝试几次,说不定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那么我们常规的公开课应该归属于哪种模式呢?

我们要探究开设公开课的真正意义——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给执教者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通过课前的反复琢磨、深度解读教材以及课后反思,可以深入、多视角地回顾教学流程、审视教学行为,逐步生成教学智慧,从而使执教者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就是让听课者能从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学习借鉴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启示。让听课者置身于教学场景,反思比较,寻找组织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案,从而发掘、提炼出经过实践与思考的教育教学原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使教学更高效,最终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它对课堂教学研究起着示范性作用和指向性作用。

因此,应让公开课回归常态,有些“大道至简”的意味,也应成为一种趋势。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例细述一二。

这学期,我们学校在七年级开展常态课堂推门听课的活动,我见证了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这位教师讲授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纵观整节课,老师把语言学习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實践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具体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回眸:

一、知人论世,奠定文本情境式赏析的基础:展示史铁生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在文本感知之前,出示了史铁生的生平资料,以及写作此文的相关背景。在课堂上,学生初读文章的时候就很安静,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能有感情地阅读。在情感铺垫之后,便继续情感的感染,她慢慢地、带着深厚情感范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她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她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进行了深情的朗读,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语文课堂。

二、创设开放式的主要话题(主问题),便于师生个性化地品读文本

开始品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她”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乱砸东西,可文中的妈妈却谅解了这一切,她还等儿子去北海看花。有的同学说,她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他们而去,但是作者能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地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她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她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可说出来。通过回答问题、朗读、对话等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语言和情感都得到了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智者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就如同一个魔术师,她懂得如何利用手中的魔术棒,催开学生灿烂的思维之花。

三、善抓文本的主题段落(提纲挈领式的文句)或精彩片段,引领孩子深入文本,做到教学重点的落实

文章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她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她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她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她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又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学生沉思后悟出,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四、拓展部分体现出教师深入文本后能跳出文本“大语文”的教学观

在最后一个环节,该老师也不忘情感育人,她以一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引发学生反思,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热情,极大地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不难想象,在老师长期的引导下,启发下,她的学生一定会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对年轻老师的引领就越高效。因为常态的公开课在教研组内探讨,能够使得执教本人提高认识,精益求精;同时一堂好的公开课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常态的公开课也要老师们去精雕细琢,在“磨砺”中提升教师语文素养,“磨砺”中出亮点出精品。它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磨炼与经验,能够将非常态化的教学变成一种高水准的常态化、个性化教学。

总之,把教研组内的常态公开课作为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有效资源,引领课改方向、提升教师素养、解决教学难题、实现高效教学、追求学生发展等方面,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桥梁”的作用。因而我们认为,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应该成为一种趋势,让公开课返璞归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