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提升精神科患者护理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 12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某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护理治疗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风险情况发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法,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促进精神科患者疾病的有效康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精神科;患者护理;护理质量
相较于其他类型疾病的患者而言,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认识和行为感知方面的弱点,严重的会发生诸如自杀、自伤等危险性行为[1]。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除了要注重常规问题的护理以外,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的防范与控制,这就对护理工作的方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所谓的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的护理知识和经验对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方法,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对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影响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 12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某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35±4.5)岁;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24~67岁,平均年龄(34±3.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主要以思想教育、行为关注、饮食调理和运动训练等内容为主。
实验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其主要内容如下。
(1)患者入院时,明确对应的护理负责人,作为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对患者治疗期间的所有工作负责。该护理人员要通过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获知与患者精神疾病相关的信息,作为预见性护理工作的基础性指导信息。
(2)加强对患者日常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的跟踪观察,确保患者的思想、行为安全。密切关注精神状况不稳定、行为表现不确定的患者,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精神状况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意外性事件的出现。
(3)经常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通过深入的交流、温馨的语言和服务来为其营造更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促进精神状况的恢复。鼓励患者进行积极性、阳光性的运动与游戏,并借助一定的方式排解自身内心的负面情绪,保证患者精神状况的持续好转,防止因为情绪压抑所可能导致的不可控行为的发生。
1.3评价标准
本次对精神科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两项指标开展。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处理主要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开展。其中计量类数据采用 的形式表示,对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类数据采取百分比表示,对数据进行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认定标准。
2.结果
2.1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通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所发生的风险事件的对比可以发现,對照组的风险事件数量和概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讨论
目前关于精神科患者的治疗主要以临床用药和临床护理相配合为主,因而护理质量也成为影响精神科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基于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和能力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对患者思想、行为的跟踪观察和了解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因素,从而采取必要的行为加以防范和控制,有效提升患者护理的质量[2]。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有效地方法和控制患者出现走失、坠床、烫伤、恶性攻击等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使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有明显改进。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思想和行为稳定性,优化患者的精神状况,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产生明显的变化,具有十分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亚芳.以人为本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0):64-65.
[2]杨为.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4(10):124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