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四字法

2019-10-21 02:37王知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7期
关键词:品味文本课文

王知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我认为这规律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读,析,品,赏。

一、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教导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要遵循感觉、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这就离不开“读”了。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体现“读”呢?

1、初读课文,扫清知识障碍

初读课文,是对一篇课文的预习,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字,了解文学常识和有关背景材料。在文言文中还包括对句子节奏及停顿的掌握。初读课文也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其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还要读课文的注释和课后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同时还能为学会整体感知课文打下基础。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熟读的任务就是要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受,为学生下一步精读课文提供引导。

对不同的文体,整体感知的重点也有所區别。比如对小说,主要抓住小说的要素来感知小说的任务、情节和环境,理清小说的结构和行文思路。而对散文,则要抓住这种体裁的特点,而感知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抒情主人公或叙事主人公情感发展的线索上面。对论述类的文章,当然要抓住论述类文章的特征来进行感知。

3、精度深思,交流反馈

精读要求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精当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作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自我解决,而且能把思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二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正误,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能把探究导向深入。

二、析

析既是分析、解析,也有析读之意。适量的恰到好处的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的分析还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分析,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和分析水平的局限,对文本的解析首先还是应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而当教师的指导达到一定的量后,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可过程中仍然离不开读,如果放弃了对文本的“读”,而一味地凌空高稻地“析”则是一种舍本求末。因此,“析”的结果应是对文本的“读”中得来。

教师引导学生析,重点应放在“引导”上,而不是代替学生析。如果教师不能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那么学生的分析往往就会陷入盲目地境地,甚至会走错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上是一种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动脑、动笔和动口;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释疑。

2、学生互助分析

学生互助分析应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互助分析的过程中,最要注意的是讨论、辩论。作为已有相当分析能力和经验的高中学生,对课文设置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那么,对不一致的地方学生就要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学生在互助分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讨论或者辩论,那互助分析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在学生分析互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互助分析并不一定要学生得出相同的答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则很容易泯灭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长此以往,反倒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原则。

3、学生个体分析

学生个体分析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教学方式,更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达成的一种目标。教师应在完成“导”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个体分析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个体分析前必须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的品质培养。第一,是要学生专注。也就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其次,要有思辨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形成独创见解,即所谓“出的来”,更需要思辨。再次是恒心。阅读和分析没有捷径可走,学生只有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和分析的品质,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三、品

品,就是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从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果说“析”是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行文思路和主题上来剖析文本,那么“品”则是从文本的语言上解释文本。

品的过程应该是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进行体验的过程,其手段往往是从语言着手,是一个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入文本的过程。教学中,每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对语言的品味也就是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其美的语言,领悟作者以“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和“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光下荷叶所具有的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荷花所特有的朦胧神韵。作者又借助嗅觉、视觉与听觉的“感通”把微风吹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些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文中还运用“亭亭”、“脉脉”等二十多个叠音词和“袅娜”、“渺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赋予了文章音乐美。通过品味这些语言,可让学生体味到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品味其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理解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四、赏

赏、即欣赏、鉴赏。赏应该是在对文本有相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要求鉴赏者从文本中跳出来,站在文本的高处鸟瞰文本,鉴赏其精妙,又能发现其不足。

鉴赏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作品内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同的文体所构造的形象、所使用的语言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肯定是大有区别的。比如小说,它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小说情节发展逐步让人物形象凸显出来的,是与诗歌刻画的形象有极大的区别;在语言上,它是一种具有记叙性语言,仅仅准确、鲜明、生动还不够,还有音乐、色彩、通感、节奏、词语搭配和方言运用等因素都在起作用,和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相比,那区别是相当明显的;在写作技巧上,可以说是多种手法并用,这和诗歌、散文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再如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结构特点。杂文从本质上是本质上是说里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同时,还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艺术构思的虚与实,行文布局的开与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而关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不同的文体可以表达出相同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区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读、析、品、赏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穿插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把它们撕裂或独立开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品味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