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欣瑜 王文华 应聪聪
摘要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用典,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人之道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创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本文通过习近平用典中对为人之道进行的“两创”发展,提出新形势下,关于“人”的问题的现实启示。通过知行统一与完善人才制度,增加全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为人之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他的“为人之道”这一观点很好地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完善。他在重要讲话中多次运用典故来阐述自己的为人之道理论,学习先贤人士的礼义廉耻之道,同时也提倡全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其中积极的为人之道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人之道的强调,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归纳为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任贤的人才观两个方面。
一、习近平用典对为人之道的“两创”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未缺少对为人处世之道的阐述:在治国方面有“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在立德方面则有“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修身方面有“吾日三省吾身”。除此之外,在学习、思考、做事等诸方面都有涉及。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贤人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以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为导向,补充个人长期的经验,对中国古代为人之道作了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做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思而不干是无用之想,干而不思是无用之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常引用《荀子》中的名言“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旨在要透辟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和主客观因素,并找到解决方案,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必然趋势延续下去。为人,也要做到“尽其理”,更要做到“究其难”,最终做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同时,习近平多次引用《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醒人们要善于以他人为镜,正确运用榜样的力量;引用“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扬科学精神,弘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出的为人之道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做好人才的选拔、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选人用人当作为政之要,多次通过用典将传统人才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了独特的人才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习近平在任才方面非常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关注与培养,而其自身多年的基层经历也证明了,只有贴近群众、敢于吃苦,真正了解群众需求的干部才能被广大群众信任。“尚贤者,政之本也”,贤才、能者两者兼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育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来表达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他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要有既要有专注于小家的定力,更要有期望为国家建设献力的远大抱负;既要能够踏踏实实干实事,又可以放眼于未来,开阔眼界。
二、习近平用典对为人之道的“两创”实践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用典中对为人之道的阐述对思索“人”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之处,同时也具有许多现实意义,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坚持做到知行统一,正确处理好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这就要求广大干部首先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除了做到思想上的同步、统一,更要在实际中付诸行动,将思想落实到实处。党员干部要“往实里走”,青年要学会“笃行”,真正做到知行结合,做论而行之的先行者。
其次,完善选才、育才制度,争做内外兼修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多角度观察。干部能够“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知识文人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科学技术人才要“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人才的个人层面也要做到内外兼修,多学习、多思考、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层面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选才、育才制度,要有发现“非常之人”的慧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后备军。
最后,培养全民族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大力提倡全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他本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先行实践者。我们要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明晰历史兴衰的原因,践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素质,在想问题、办事情方面也会更加全面、自信,更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人,既要固其根本、浚其源流,脚踏实地,又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根本与泉源,要把国之根本、民之源泉继承与发扬好,使得社会毫不动摇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N].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3]孙自胜.从用典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N]安徽日报,2018-10-9,(6)
[4]李海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5]李中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勝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作者简介:邹欣瑜(1998-),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潍坊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文华(1998-),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潍坊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应聪聪(1999-),女,汉族,浙江省永嘉县,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潍坊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