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观的发展及嬗变(1978-2019)

2019-10-21 02:53王永生李浩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王永生 李浩

摘  要:通過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整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从“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生物体育观”到追求“整体效益”的“多维体育观”再到目前“健康第一”的“人文体育观”,分析优劣,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体育观;多维体育观;人文体育观;学校体育思想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直接或间接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看法称之为学校体育观,是对学校体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 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生物体育观”

1978年1月的颁布的《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1]指出:“一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搞的好不好,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1979年5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迈出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的前进步伐,会议提出:要上好体育课;找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健全业余竞赛制度;10月5日,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走向法治的轨道,对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全面管理起着支柱性的作用 [2]。主张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总目标,以普及、经常锻炼为主要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3]。初步形成了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该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凯洛夫的教学原理[4],可以说该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的方法手段具有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特征。

2 追求“整体效益”的“多维体育观”(1984--1998)

1984年《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出台,明确指出:“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1985年,党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指出: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是改革的终极目标,促使我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学校体育思想开始在“增强体质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向“整体效益论”靠拢。其认识基点是通过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为认识基点来看待学校体育,目标体系越来越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 [5]。1988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1989年“五全方针”的出台,强调体育要贯彻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的整体效益思想。“一个总目标的和四个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学》(1990年)的表述形式,3月12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第11号令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阐明了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学校体育观,标志着“三维体育观”的确立。1996年国家教委下发《实验“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方案》在于解决和纠正长期争议的“技术、技能传授为主”与“增强体质为主”的矛盾,促使新课程体系中两者的统一,是学校体育教学整体观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从“增强体质为主”,发展到“多功能、多目标”,是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3“健康第一”的人文体育观(1999年--)

1999年,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2001年力求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6]:“……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发展为“健康第一”,意味着学校体育追求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全方位健康。体育课程定位为“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将课程目标分解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五个学习领域,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划分各领域水平目标,使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上,强调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加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以人为本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体育观的弊端,克服体育无人的现象具有重大意义,标志学校体育思想“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4小结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与“学校体育思想”相混淆,片面的将“体育教学思想”视为“学校体育思想”,导致了以操作层面的体育教学思想的研究来代替了宏观的学校体育思想研究。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德深.我国体育教学大纲发展概况[J].中国学校体育,1996(3):61-62

[2]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424.

[3]  王占春.浅谈体育课的三项基本任务[J].学校体育,1981(1):22-25

[4]  刘新兰.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展望21世纪学校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16-20

[5]  卢元镇.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向深层发展[ J].学校体育1989(1):53

[6]  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1999年主要工作安排[J].中国学校体育.1998.

作者简介:王永生(199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李浩(199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