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与超声检查

2019-10-21 00:11董峥
健康前沿 2019年3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

董峥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65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为参考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所有患者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未绝经患者以及绝经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度值均明显高于参考组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分期与超声诊断分期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675,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医生观察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血流特征,而且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期与病理分期一致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恶性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绝经后以及围绝经期女性为多发人群,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并采取诊治措施,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决定手术范围及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价值。此次研究旨在探讨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癌诊治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在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癌诊治的患者,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共计60例并将之作为研究组,年龄34-69周岁,平均(52.5±6.2)岁,均经宫腔镜活检或者术后病理确诊,其中32例患者未绝经、28例患者绝经,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下腹部疼痛、阴道排液以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同时,选取65例同期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将之作为参考组,年龄32-68周岁,平均(51.7±6.0)岁,其中35例患者未绝经、30例患者绝经,经诊刮病检,宫腔镜活检或者术后病理确诊,排除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精神或者智力异常患者、有子宫手术史或者有其他妇科肿瘤病史患者。入选患者对本研究均有知情权且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西门子或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使用频率在 5-9 MHz的经阴道探头,必要时加用腹部探头,使用的频率在5-1MHz。经阴道超声检查时,叮嘱患者检查前将膀胱排空,检查时调节其姿势为屈膝仰卧位,取一次性避孕套套在经阴道探头上。将探头自患者阴道置入,先常规按照纵切、横切等方法,观察子宫的位置、形态、大小、肌层的回声等,再依次检查双侧卵巢、输卵管及盆腔周边的基本情况,再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及邻近肌层情况,然后行子宫内膜病变厚度值测量、血流阻力指数测量等,同时观察病灶周围动脉供血情况[1]

1.3内膜病变的检查时间:子宫内膜的厚度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进行超声观察,因此观察子宫内膜病变一般应选择子宫内膜增殖早期或阴道停止出血后的2-3天内。

1.4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2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度值,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学分期与超声诊断分期。

1.5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Ia期:可见不规则增厚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肿瘤仅在内膜层可见,肌层以及内膜交界面可见完整低回声晕,肌层内可均匀分布点状强回声,肿瘤内有稀疏点状血流信号或者无血流信号;Ib期:肿瘤侵入浅肌层,≤1/2厚度的肌层受累,肌层与内膜交界面可见中断低回声晕,浅肌层可见不均匀点状强回声,肿瘤内有较多短棒状血流信号;Ic期:肿瘤侵入深肌层,>1/2厚度的肌层受累,肌层与内膜交界面的正常低回声晕消失不见,深肌层与浅肌层肿瘤呈不均匀分布,肿瘤内部有条状或者密集点状血流信号;Ⅱ期:肿瘤向下延伸,侵及宫颈,但无宫体外蔓延,宫颈内可见不均匀低回声,肿瘤内部有网状或者条状血流信号,同时可伴有子宫轻度增大,宫腔积液;Ⅲ期:肿瘤侵至子宫外,可累及附件、阴道或宫旁,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結转移,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肌层以及宫腔可见不均匀回声,宫旁可见低回声包块且与子宫分界模糊;Ⅳ期:肿瘤侵入患者直肠或者膀胱粘膜,可见局部膀胱增厚或向内突起现象[2],可伴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1.6统计学应用  所用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19.0,`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腔超声表现,内膜呈不对称性增厚,且增厚明显,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表现为高、中、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与肌层分界不清,CDFI可见其内较丰富且杂乱的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宫腔超声表现,内模呈对称性增厚,内部回声均匀,一般以高回声为主,与肌层分界较清楚,CDFI可见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或有少许血流信号,不杂乱。

2.1对比分析2组患者内膜回声厚度值  研究组未绝经患者以及绝经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度值均明显高于参考组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学分期与超声诊断分期  病理学分期与超声诊断分期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675,P<0.01),见表2。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阴道的不规则出血等,预后较差。其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绝经延迟等。子宫内膜癌肌层的浸润深度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和针对性治疗方案[1]。目前临床上常用来进行子宫内膜癌诊断与分期的手段包括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CT、MRI、诊断性刮宫等。其中,经腹超声受患者肥胖程度、憋尿程度等影响较大,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现已被经阴道超声所代替。增强CT及MRI成本过高且有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诊断性刮宫可迸行病理学诊断,是子宫内膜癌确诊的重要依据,但有创伤较大,不易获得等局限性,且难以判断肿瘤侵及肌层的深度,不能迸行明确的分期,因此不能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效依据。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不断迸步,经阴道超声的分辨率和敏感性的不断加强,其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彩超阴道探头可紧密贴合宫颈及穹隆处,图像分辨率较高,探查视角更多,操作更灵活,可以有效获得子宫内膜厚度、二维形态、边界特征、内部血流情况等全方位特征,方便快捷地获取诊断结果。本研究应用经阴道超声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意在评估其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同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回声常因病症呈现高、中、低或混杂等不同的改变,分布不均,与周边正常肌层分界不清晰,界限参差不齐,而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内膜回声一般比较均匀,高回声为主,与肌层的分界清晰。这与肿瘤的疾病生长方式密切相关。同时在动态观察中,如内膜回声的增厚伴明显的内膜涌动者,内膜增生过长的可能性大;如内膜涌动消失,则癌的可能性增大。如有异常宫腔出血史者,未生育者等,则癌的可能性更增大。

子宫内膜癌病变区的血供主要来自于癌巢旁间质内的新生血管,病灶的快速增长导致这些新生血管半径增长,从而使病灶内部血供明显增多,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血流显示率增加,且畸形生长、粗细不均和排列紊乱。因这些新生血管管壁常缺少平滑肌或平滑肌发育较差,导致病变核心区内血管呈显著的低阻动脉血流,通常RI<0.5。增厚的内膜病变回声,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伴低阻动脉血流时,常高度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3]

子宫内膜癌有无肌层浸润被认为是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子宫内膜癌是否有肌层浸润及浸润深度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4]。研究指出,早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可作为手术分期的依据,患者子宫肌层癌浸润程度越深,其转移率越高,预后较差。本研究一致性分析示经阴道超声检查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高度一致(Kappa=0.675,P<0.01),这说明经阴道超声术前分期与病理学分期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术前准确诊断和分期可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当然,因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单纯应用超声检查容易误诊为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或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等,为了使诊断准确率得到提高,应联合应用诊刮进行诊断。且经阴道超声检查也受机器分辨率、血流敏感程度及操作者手法的影响,会有一些出入,因此需诊断医师熟练掌握,反复确认。本研究还有一些缺陷,比如样本量不够大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与肌层交界面是否清晰、低回声晕是否完整、肌层回声是否均匀、血管分布及血流阻力的改变[5],对双侧宫旁、阴道、附件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综合分析,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和分期。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得到相对准确的诊断,而且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分期与病理分期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为手术分期以及进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可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張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与超声检查[J/CO].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4):544.547.

[2] 高义军,张亚杰,周红萍等.MRI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宫颈癌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8):1242-1245.

[3] 季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性刮宫对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与分期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9):132-133.

[4] 齐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5):1418-1420.

[5] 刘晓芳,戴常平,王红英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新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J]. 肿瘤影像学,2016,25(2):174-178.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在小儿急慢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上腹部横切面在产前超声诊断心房异构综合征中的价值
配对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磁共振弥散加权与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作用分析
腹腔镜在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