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 李兴忠 李迪
【摘 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合并血脂检验的临床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0例做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24例合并并发症,作为并症组;另外26例无合并并发症作为无症组,对50例患者同时进行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比较分析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结果相比,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四项指标,并症组与无症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症组与无症组的血脂检验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合并血脂检验,有利于临床对症治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凝血四项;血脂检验;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100-01
糖尿病是指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出现异常,导致人体内血糖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主要是因胰岛素完全或相对缺乏,导致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症,该病的特点是高血糖和糖尿。临床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 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轻”。本文旨在探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合并血脂检验的临床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0例做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24例合并并发症,作为并症组(备注:并症组患者至少患有眼、肾、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病变等1种或1种以上的并发症);另外26例无合并并发症作为无症组。并症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上下限为40~70岁,均龄(50.3±3.67)岁;无症组26例中男女各13例,年龄上下限为42~72岁,均龄(51.5±3.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50例患者均于采血前12小时禁食,于清早抽取静脉血,借助生化自动分析仪进行检验。采集血样需两管,一管经抗凝处理后用于检验凝血四项;另一管用作血脂检测,可不作抗凝处理。两管血样经3000 r/min离心10分钟,以充分分离血浆和血清,经专职检验人员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完成检验,并对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50例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和血脂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凝血四项指标为: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血脂主要为:载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 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 t 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对比。
并症组与无症组凝血四项指标对比,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存在高凝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比较
并发症组与无症组血脂检验结果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终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来说,分为两大类,最常见的就是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跟病毒感染有关。二型糖尿病就是常说的见到最多的糖尿病,跟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有遗传的基础,同时,活动减少导致体重增加,这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叫二型糖尿病[2]。早期糖尿病抗凝血四项检验无明显变化,随着病程发展病情加重,如平時不注意控制血糖不遵医嘱加以防治,后期可致患者诱发多种并发症[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合并血脂检验,便于及时发现检验结果异常及病变,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结果相比,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并症组与无症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症组与无症组的血脂检验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合并血脂检验,有利于临床对症治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泽光.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作用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2)6:330-331.
[2]龚蔷. 分析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4):41-41.
[3]冯伟洪, 赵秋彦,等. 凝血四项和血脂检测对评估女性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 32(4):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