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鹏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高度的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病,现代化的社区讲城市居民隔离成单独的单位,虽然居民能夠享受到城市化的便捷,居民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显著增加,因此,城市居民迫切需要社区内有养生公园来满足心理健康的回复和生理健康的锻炼需求。社区公园比大型公园更适合市民的养生需求,文章针对城市社区养生公园的设计原则,体验环境和景观搭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211-01
现代化的城市不缺少的是钢筋混凝土和汽车的喧嚣,其缺少的是能够提供给市民进行养生休闲的活动区域。相比于大型公园或景观绿地,社区公园的规模要小得多,但是其恰恰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养生需求,在绿地绿茵中漫步放松,在一些景观中环节心理的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社区公园的建设必须严格依照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目前国内虽然存在许多的社区公园,但是这些公园往往带有很强的地产性质,经常足某个小区的附带绿地,其设计也就难免向小区的利益妥协,难以真正发挥社区公园的养生功能。
1城市社区公园设计原则
(1)符合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共性需求原则。社区公园的设计和建设首先应当根据人的需求来进行,社区公园大多数时候都是为本社区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因此,社区公园的设计首先就需要以主流受益人群作为公共需求的采样点。以景观学角度来说,人并不足有生的人,其已经被赋予了社会性,社区公园的设计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共性需求的同时,还应当遵循社区人的和谐美感。因此,社区养生公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地理实体,即景观实体,同时,由于城市居民的参与,社区养生公园也会形成一个综合体,包括了人文和景观实体的综合体。综上所述,社区养生公园的设计在满足社区内居民共性需求的同时,结合景观美学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当综合人文元素,共同参与城市社区养生公园的建设中来。
(2)生理心理相适应原则。社区养生公园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社区养生公园还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环境和景观设计来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即建设、降噪和观看等需求。这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生理元素和心理元素,平衡社区养生公园内的光线、颜色等,使生理和心理需求相互适应、相互平衡,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既能够带给居民健康,还能够给居民带来愉悦和放松。
2城市社区公园设计的环境设计
(1)营造全感官体验的自然环境。社区养生公园的环境设计必须体现出真实的自然环境,来充分满足居民们的感官体验需求,这也是社区养生公园设计与建造的基本需求,居民的养生实际上就是使个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与抚慰。因此,对于社区养生公园来说,其环境的设计应该充分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尽力使设计与自然环境融合统一,与建设需求互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2)设置多样化、复合化的活动空间。由于社区养生公园一般都会受到空间和地域的约束,其设计应当充分利用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活动空间进行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空间环境,营造良好的层次感。针对动态的活动,可以设计出一些较大的景观,并且充分利用底层空间,静态的活动,还可以利用高层空间,营造更为恬静闲适的休闲养生环境。此外,在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过渡阶段,需要运用符合空间营造层次感,创造一种渐变而鲜明的活动空间。
其中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相对隔离能够保障不同养生需求居民的独立性,同时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设计则必须保证养生的基本需求,包括动态空间的健身设施、活动设施等,而静态空间则要给予充分的休息倚坐设施。
3城市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思考
(1)全景式养生性景观构建。全景式复愈景观的构建模式是指社区公园设计采用全景式仿真自然或浓缩自然的自然式园林构园方式,即将社区公园打造成一个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空间。这种构建模式下,社区公园被安排在相对隐蔽的位置,远离城市喧嚣,与外界干扰有一定隔绝,为居民营造一种全天候的、多维的养生景观。
(2)区域式养生性景观构建。区域式养生性景观的构建模式即利用社区公园中的某些区域来打造养生性景观。例如可以把园路作为设计重点,将自然元素的设计与公园园路相结合,在游览路线上增加空间变化的戏剧性,增加路径宽窄的对比变化,增加路坡用以营造立体的空间层次。
(3)嵌入式养生性景观构建。嵌入式养生性景观的构建模式是指,在社区公园中设计一个小花园,进行不同的植物搭配,营造丰富感官刺激的环境,并将其作为人们从事园艺劳动的场所。在视觉上,种植色彩丰富且有季相变化的植物,选择乔灌木、多年生花卉、起伏的草地构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嗅觉上,选择芳香类植物如薰衣草、矢车菊、桂花树等;还可以种植一些特殊质感的植物带来触觉刺激。
参考文献:
[1]肖希,韦怡凯,李敏,日本城市绿视率计量方法与评价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8,164(2):102-107.
[2]徐磊青,恢复性环境、健康和绿色城市主义[J].南方建筑,2016(3):101-107.
[3]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 27(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