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2019-10-21 17:10夏向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3期
关键词:观沧海曹操节奏

夏向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媒体教具】

多媒体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有一首描写大海的著名诗篇,千年之后,即使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秦皇岛后,也不禁想起了这首诗,心潮澎湃,并挥笔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名句,这首让人千古不忘的诗歌,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沧海》,作者,曹操。

二、作者介绍

1.同学们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同学们的言论一般都是奸雄,嫉妒心强等负面评价)

2.展示幻灯片: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形成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等名篇。

三、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师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四、朗读指导

(一)、乐府诗知识介绍

(二)、四言诗朗读节奏:2/2节拍

(三)、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3、点名学生读,再请学生评价。

4、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5、学生听录音读,听出语气,节奏,情感,气势。

6、学生再次齐读,读出语气,节奏感,情感,气势。

五、诗意理解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翻译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3.班级展示,说出诗意

4.教师补充说明

六、诗歌分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一二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描写雄伟壮阔的大海,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板书

《观沧海》

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二层(3-8)描写海水与海岛                 实写

三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猜你喜欢
观沧海曹操节奏
心动杀人
观沧海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陶瓷绘画《观沧海》
山鸡舞镜
轻快漫舞
三国演义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