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杨
摘要:在历年的高考语文里,诗歌鉴赏一直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高考诗歌鉴赏题展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练习,提升其语文成绩,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完善思维结构。本文将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里,最有影响力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有位诗人曾说:“文学当中的文学便是诗。”也正是因为它在文学当中地位,它一直是教授语文的重、难点。相关文件曾指出:“学生对古典诗歌进行诵读,需要时时体悟、积累并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语文素质。”如何让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贴近高考,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对相关问题具体讨论。
一、从课堂教学出发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能力,其中诗歌鉴赏便能很好的做到。诗歌这类艺术形式,本身便具备一定的可感性,使人以文字为媒介传递自身的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诗歌鉴赏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作鲜活个体,让他们主导课堂,语文教师负责引导。再者,通过介绍课堂背景、作者趣事或名人名言等引导学生,建立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反复的想象、揣摩及诵读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感受,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最后,利用社会团体与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累并传承古典民族文化,健全并提升他们的人格。
以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的诗歌鉴赏为例,这一年考察了《野歌》这首诗,其中第一题便考核学生对此诗的赏析,若能在课堂教学巧妙引导学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便可提升诗歌的理解能力,巧妙回答此题。以笔者自身为例,在教授学生李商隐的《锦瑟》时,笔者便向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表现了什么感情?”“你能体会作者思华年的心态吗?”“大家知道作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吗?”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很好的带着问题学习诗歌,整个教学过程也较以往高效许多。
二、运用习题巩固相关知识
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没有重视语文课后习题,觉得耗费精力在这上面没有用处,尤其在语文课上最为明显。但我们应该知道,课后习题可以很好的巩固相关知识,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夯实新知识,熟练答题技巧,进而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提升语文素质。习题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与智慧,并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优秀的学习态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习题巩固相关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离骚》为例,该课的课后习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的记诵程度,如“及行迷之未远”与“进不入以离尤兮”的中间两句是什么?对相关词的理解程度,如“离尤兮”中的“尤”是否是怨恨的意思?和是否对相关诗句真正理解,如作者屈原后悔自己选择了从政,希望一切可以从头开始,最能表现此种感情的为哪句?课后习题很好的考核了学生上述内容。我们再看一下2018年高考的新课标II卷,其中的诗歌鉴赏便考核了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在该题中考核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比如“此诗是不是在写诗人完成自己的草书作品,回忆创作过程?”“这首诗中,诗人是不是因为无法实现疆场驰骋的目标,用书法抒发抑郁的心理?”“诗人是否把创作书法时的自己看作战士?”此题的考核方向与《离骚》习题的考察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课后习题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三、对诗歌进行课外拓展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诗歌训练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诗歌看不太懂,这对他们的做题极为不利。可以想象,当学生不知道一首诗歌在写什么时,怎样教授他们方法均不会有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多多注意学生的读、背与诗歌欣赏,进而让其在高考之前养成诗歌鉴赏的语感,提升他们在诗歌方面的整体素养。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当我们熟练,自然便会诞生技巧,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借助广泛阅读熟练诗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只读不想,机械的重复并没有学习效果,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好结合高考的考点质疑,提出问题并训练自己如何解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如《高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便是不错的拓展材料。除此之外,阅读诗歌还可以对人的行为正确导向。经常拓展诗歌内容可以充实学生思维,养成阅读兴趣,提升其语文學习能力,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学会怎样鉴赏诗歌。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将高考中的诗歌鉴赏与古典诗歌教学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除了笔者此文提出的课堂教学、习题巩固、课外拓展外,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相信我们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完善相关环节,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熊丽. 近四十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研究(1978-2017)[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刘翠环. 高考诗歌鉴赏题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