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它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的相关要求,建设我校“成功教育”特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四自主发展”的人,大连市中山区青云小学整体构建和实施课程,遵循“激发养成愿望、规划养成目标、增强活动体验、展示养成成果”的基本步骤,将“好习惯养成教育”课程分解为认知晓理课程、目标规划课程、活动体验课程和评价展示课程(如图1)。
一、认知晓理课程:激发养成教育愿望
习惯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为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需求,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十大好习惯”的内容,学校提出好习惯认知晓理课程。此类课程的实施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课程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习惯愿望的养成。
一方面,做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充分挖掘各学科中“好习惯养成教育”因素,尤其对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省编教材《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市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的“好习惯养成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梳理。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三单元“家中安全与健康”的内容对应的就是“十大好习惯”中的安全自救习惯和卫生保健习惯;三年级的《人与自然》教材中一半的内容都是针对环保节约习惯。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的资料收集、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恰当引导等,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达到认知晓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们还开发了校本课程。在低年级,针对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开设了“好习惯故事绘本阅读”课,让孩子们在阅读古今中外具有“十大好习惯”的名人故事中,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好习惯养成的强烈愿望;在中、高年级,我们开设了国学礼仪课,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好习惯养成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文明礼仪好习惯的感知,激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的内在驱动力。
二、目标规划课程:细化好习惯的年段培养重点和具体行为要求
目标规划课程的设计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做好学校层面的目标规划,先召开启动会,邀请家长、学生和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以制定出学校好习惯养成目标及行为操作标准。
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性,我们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寻找依据,梳理出每个年级重点培养的习惯,确定好习惯培养的启蒙期和关键期。起初,分学科纵向梳理。例如,我们先从语文学科中纵向梳理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内容,发现低年级侧重学生的良好常规学习习惯、礼貌交往习惯、升旗仪式习惯和爱护学习用品等习惯内容;中、高年级更多涉及的是信息观察、认真思考、勤奋专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等习惯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横向整合。将在各学科中高频出现的习惯作为该年级重点培养习惯的内容,如一年级的课堂学习习惯、文明交往习惯、整理物品习惯、讲究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交通安全习惯、合理作息习惯等。
在初步梳理出每个年级培养什么习惯后,我们对行为标准进行了再设计。我们仍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为指导,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一年级的语文学科为例,在口语交际习惯中对音量、倾听、眼神以及文明用语使用、条理表达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我们依据各学科教材中这样的具体行为要求,来确定出学生的好习惯标准。如我们从“口、眼、耳”三方面确定一年级学生的交际表达习惯。口:要大声说话,让别人听得见;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向别人寻求帮助或打电话时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做游戏时有条理讲清游戏规则,主动邀请小伙伴参加游戏。眼:别人交流时,要正视对方的眼睛。耳:仔细倾听他人讲话,知道别人说的内容;接电话时,听清楚主要内容。
有了课标和教材两个依据,好习惯的目标序列和行为标准的设计会更加科学。学校的目标规划是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才是目的。我们依据学校的目标序列和行为标准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规划。以综合性评价手册《长大》为载体,每周一次规划课程,在每周一的常态化班会时间进行,学生在老师、同伴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学期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
三、活动体验课程:深度体验,巩固强化
冷冉先生在他的“优势诱导”学说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事实受到教育,独立思考,达到自觉。对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同样要少说教,多活动。好的习惯要在活动中内化于心,形成稳固、稳定的自我意识。不良习惯的克服也要通过活动,在活动体验、感悟、内化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改。
为此,我们首先在学校层面开发与实施主题活动体验课程。我们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及校园特色节日等,在每个学年学生在校的十个月中,每月设计一个活动主题和体验项目,每月的活动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案(如表1)。
例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在4月份开展了“让我们快乐读书”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中设计全员参与的跳蚤书市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同时分年段设计了不同活动内容,如低年级的好习惯故事大赛,中、高年级的书签制作展示、课本剧展示和读书征文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家校形成合力,在2月和8月的假期,我们设计了综合性的“20个一”的体验活动,如画一幅科幻画、参加一组年俗活动、写一篇图说式调查报告、做一个创意小制作、承担一个家庭小岗位等,既有必选项目,也有自选项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好习惯养成。
“优势诱导”理论中特别强调要组织好班级教育情境,指出班集体是最有力的优势诱导。因此,在开发学校活动课程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班级活动体验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围绕学校的“十大好习惯”主题,各班级针对学生的特征,开展班级特色的活动体验课程。如围绕“让我们学会劳动”主题,低年级以“服务好自己”为主,开展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比赛活动;中年级以“做好简单班务和家务”为主,在班级内开展小岗位体验活动;高年级开展“清除街头小广告”的公益服务活动。
在学生的活动体验的过程,加强并跟进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如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班主任可以采取正面引导、图片示范、分步详细指导的精细化指导方式。“好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反复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除了之前预设的训练指导课以外,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了一些训练指导微课程,如“如何制定假期计划”的微课等。
四、评价展示课程:诊断激励促发展
情知教学理论强调给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我们开设的评价展示課程,同样力求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
首先,学校开发了好习惯自省课程,利用每周五下午15分钟的常态化班会时间来进行。围绕《长大》手册当中的评价标准,结合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内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评、互评,在多元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助,鼓励学生树立新的习惯目标,不断挑战自我,自主发展。
其次,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好习惯展示周活动,各班级围绕自己班级的好习惯目标进行展示。学生的做好眼操、整理书桌、佩戴红领巾、自主晨读以及各项家务劳动技能等都在活动中进行了展示。
最后,在评价课程中,学校注重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校开展“争星活动”,评选“好习惯之星”,依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儿童化的多项评价项目,如合作之星、艺术之星、礼仪之星、健身之星、读书之星等。同时创新好习惯表彰办法。除了在校内展板进行星级少年展示以外,对“好习惯小榜样”和“好习惯之星”的表彰奖励办法进行了创新,如自我管理之星可以获得当一天小老师的机会。多元立体的评价展示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各展所长,促进学生形成持续自主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