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机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如何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从化合价升降守恒(即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即原子守恒)三个原理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陌生化学方程式;化合价升降守恒;电荷守恒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170-01
每年高考都有要求书写陌生的反应方程式的题型,尤以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居多。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很复杂,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氧化还原反应伴随着元素的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电子得失守恒),只要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确定它们的升降价态,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即使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式,也能轻松解决。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或流程图,并根据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的原理尽量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第二步:利用化合价升降守恒规律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计量数。第三步:根据电荷守恒和溶液的酸碱性,在方程式的左边或右边加H+或OH-使电荷守恒,原则是酸性条件下加H+,碱性条件下加OH-,如果H+或OH-都是由水电离生成,那么既可以用H+也可以用OH-来平衡电荷。第四步:根据质量守恒在方程式的左边或右边加H20,使原子数相等。
常见的还原剂:
H2S、HS-、S2-、SO32-、HSO3-、H2SO3 (SO2+H2O)、S2O32-、I-、Fe2+、FeO、FeS、FeS2、Cu2S、C2O42-
常见的氧化剂:
O2、Br2、Cl2、NaClO、NaClO2、KClO3、ClO2、 HNO3、KMO4(H+)、K2CrO7(H+)、Fe3+、H2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一般的情况下,-2价的S2-生成单质S,而SO32-被氧化成SO42-,I-被氧化成单质I2,Fe2+被氧化成Fe3+;酸性条件下Cl2、ClO2、NaClO、NaClO2、KClO3等则被还原为Cl-(若发生归中反应,则生成Cl2),MnO4-、Cr2O72-被还原为Mn2+、Cr3+。特殊情况下,Fe3+能被氧化成FeO42-,H2O2能被氧化成O2。
例题1.【2016新课标1卷】+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72-(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
第一步:根据化合价有升有降尽可能写出反应物和产物,HSO3-+Cr2O72--SO42-+Cr3+
第二步: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S由+4升到+6(即↑2价),Cr由+6降到+3价(即↓3价),升降总数相等,↑2×3,↓3×2,配的系数为3HSO3-+Cr2O72--3SO42-+2CrS3+
第三步:使两边的电荷相等,右边的电荷代数和为0,NaHSO3溶液显酸性,左边要加5个H+,得3HSO3-+Cr2O72-+5H+3SO42-+2Cr3+
第四步:使两边的原子守恒,右边要加4个H2O,使各原子都守恒,得最终答案,
3HSO3-+Cr2O72-+5H+=3SO42-+2Cr3++4H2O
例题2.【2018新课标1卷】焦亚硫酸钠(Na2S2O5)可用作食品的抗氧化劑。在测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的残留量时,取50mL葡萄酒样品,用0.01000mol/L碘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10.00mL,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解析:
第一步:根据化合价有升有降尽可能写出反应物和产物,
I2+S2O32-——I-+SO42-。
第二步: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由于I2→21-是化合价降2价(↓2价);S2O52-→2SO42-是化合价升4价(↑2×2价),升降要相等,即↓2×2价,↑4×1价,配平得2I2+S2O52-——4I-+2SO42-。
第三步:使两边电荷平衡。因为焦亚硫酸钠(Na2S2O5)溶液中H+或OH-都是由水电离生成,所以既可以用H+也可以用OH-来平衡电荷;若用OH-来平衡电荷,应在左边加6个OH-,若用H+来平衡电荷应在右边加6个H+,即2I2+S2O52-+6OH-——4I-+2SO42-(或写成2I2+S2O52-——4I-+2SO42-+6H+)。
第四步:使两边原子守恒。显然要加H2O使原子数相等。
最终的答案:2I2+S2O52-+6OH-=4I-+2SO42-+3H2O(2I2+S2O52-+3H2O——4I-+2SO42-+6H+)
综上,三守恒分析法是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方法,运用方法是首先运用化合价守恒定律,再运用电荷守恒定律,最后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1]郭轩林,综合运用“三大守恒”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0):61.
[2]孙华.建构模型 发展思维——以“溶液中的三守恒”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7):4-7.
[3]骆金彩.平方反比有心力场中三守恒量与轨道几何参数的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