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门节傣语称“豪瓦萨”,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开门节傣语称“凹瓦萨”,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是南传上座佛教僧侣和信徒的净居期。节日期间,僧侣都要避静隐退,安心修身,而俗人信徒也要遵守戒律,聆听规劝,因此每个七天,他们都要到佛寺去请僧人给他们授五戒或八戒。在芒岛,人们一般把守戒成为“纳福”,傣语则是“软信”。而纳福作为赕佛重要的仪式过程中,通过对于傣族佛寺僧侣的“赕佛”过程的研究,以便于我们了解景谷当地的信仰状况。
关键词:景谷;佛寺;赕佛;仪式过程
关门节期间,傣族的人们基本待在家不外出,也会暂停特别重要的出行。在访谈之中了解到,傣族的关门节时间从7月份到10月份结束。在节日期间,僧侣念经拜佛,禁止外出。村寨内不能娶亲嫁女,不能建新房。家庭成员基本都待在家中,尽可能避免外出。开门节的时候,人们盛装,举行仪式,祈求佛主降福。
一、赕佛前的准备工作
赕佛活动从二十三日傍晚开始。纳福活动从凌晨四点就开始了,我们吃过早饭,已是九点,前往寺庙参加纳福活动。在大殿外,佛爷穿着白衣,信众一部分穿着白衣白毛,另一部分穿着民族服装。经纳福的老人解释,白衣白帽的老人是纳八福的,其他老人纳五福。纳五福是守五种戒律,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饮酒,以及不说谎。而纳八福是在五戒的基础上,不插花抹粉,过午不食和不睡高床。纳五福要年满三年才有资格纳八福,纳八福相对在教义要求上更为严格,因而纳八福的老人相比纳八福的老人更少。
纳福活动开始时,佛寺中的和尚击鼓,召集大家过来。同时,纳福的老人在安章的带领下去僧房请佛爷,以主持整个纳福活动。进入大殿,必须脱鞋。等到寺中的和尚都进入大殿之内,我们便也跟着进来,了解纳福的整个仪式过程。纳福的过程中,主要有佛爷、安章和纳福的老人。其中,安章是连接世俗与神圣的中介,不是和尚。进入佛寺之内,参加者应遵守宗教仪式的各类禁忌。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能大声讲话,默不作声。和尚双膝跪地,双手合十,以傣语默念经文。作为参与者,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动作参与到整个仪式过程中。
二、赕佛的整个仪式过程
仪式开始,安章在口中默念经文。佛爷以傣语诵经,和尚时而集体回应。我们了解到男女皆可进不存在性别的界限。整个诵经持续十五分钟,诵经的场所由偏殿转移到正殿。安章坐于最前面,在旁边的手持法器,内盛米花。旁边的法器中放置着白色布包。安章跪坐于佛像之前,以傣语诵经。三位佛爷坐于最前方,并与众人同时诵经。最后,全体起身,在佛爷的带领下,围绕佛像诵经,活动到此结束。随后,在与和尚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整个赕佛纳福的活动,持续两三天,明天还有纳福的活动,可以过来参加。
二十四日早晨,凌晨开始佛爷们便开始在寺庙中诵经。早晨九点,诵经活动就开始了。安章身着白色衣裳,手持法器,伴随着仪式便开始了。整个过程中,主持的和尚以傣语诵经,之后佛爷带领众人诵经。大殿之内气氛一片肃穆,和尚正襟危坐,老人跪坐于地,双手作揖,时而俯身跪拜神灵。作为外来的参与者,我问为自己能如此近距离的参与宗教仪式的过程而感到庆幸,尽管听不懂诵经的内容,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纳福的整个过程。待一个阶段的诵经结束后,一旁的老奶奶为我们详细讲解诵经的大致过程,诵经的大致内容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告诫我们可以在旁观看,但不要说话,更不能在仪式的过程中打断他们与他们交谈。伴随着佛爷的唱经声停止,安章告诉我们这场仪式结束了,要举行滴水祈福。他把钵中的小茶壶拿起来往钵里滴水,再递给我们,让我们滴水,以为自己祈福。老师解释说,滴水的仪式是一种盖章取信的意味,表示自己确实做了这些事,像水一样滴落再收不回。
接下来是自己纳福阶段。所有纳福的老人走出大殿,先是女子出来,拿起扫把清扫大殿,再是纳八福的老人清扫大殿。纳五福的老人等着纳八福的老人清扫大殿后开始;男子在殿内,女子在殿外。(尚不清楚这里是否存在性别的區分。带着疑问,询问一旁的老奶奶,她说是以纳福区分,大殿内是纳八福的,只要女性纳满五福,到纳八福的时候,也可以进殿。但就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女性还没有纳八福的。)
纳福分几个阶段进行:
纳福开始,女性信众跪坐于大殿之外,她们带着米花、蜡条和赕的器具,白布包里装着请佛爷抄写的经书,以方形的白布包头不露脸,再将经书挂在特意梳起挽在头顶的发盘上。殿内纳八福的老人则是用白布将经书顶在头上。
整个过程中,不能说话,更不能与她们聊天、交谈去打断他们。
首先,正面朝向正殿佛像,头戴白色头巾,将捆扎成的布包悬挂于头顶。心中默念经文。整个过程中,和尚双膝跪地,内心虔诚,神情肃穆。
第二次,面朝正北方向,默念经文。同时,布包悬挂于正前方。一旁放置葫芦,里面装水。
第三次,面朝东北,同样头戴头巾,挂布包,默诵经文。通过参与整个纳福的过程发现,每个阶段结束后,他们都会将布包拆下,拿在手中,双手合十,默念经文祈祷。听一位奶奶讲,今天的纳福有八次,上午三次,下午就有五次。每个阶段的诵经祈福活动结束后,都会有休息时间,间隔10分钟,随后会重复相同的过程。结束后,以葫芦滴水,以达到纳福的目的。
在纳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老人们分别面朝三个方向跪坐,听安章解释正好是三个村庄所在的方位,分别是芒岛、芒乃和芒糯。这个村庄是三个村供奉的。
每个阶段的纳福大概持续10—15分钟,老人默念经文结束后,便将头巾及布包取下。随后,将布包和头巾拿于手中,双手合十,向佛像祈祷,默念一句经文,便结束。根据看到的情况发现,大殿内的和尚围绕佛像而跪坐于地。不曾看到他们变换方向诵经,大殿外的老奶奶却是不断变换不同方向,在不同的方位诵经纳福。
“纳五福三年,才可以纳八福。在芒岛村,纳了八福就可以进大殿内纳八福。通过观察发现,目前进入大殿内的都为男性,换句话说,目前妇女中还没有纳五福的。纳八福对于个人要求相对严格,参加各项仪活动,必须要纳够九年”。
通过一个晌午参与诵经活动,大概了解了佛教对于傣家人生活中的作用。
中午,举行了三次纳福活动,中午的活动暂告结束,大家可以休息片刻。传统上,自家为自家纳福的人准备饭菜送往寺庙,后来因为农忙时的劳动力很重要,并不是每家都有时间。于是,他们商讨将三个村分组,每个小组依次为纳福的佛爷和老人送去饭菜。吃饭前,敲响殿外的大鼓,纳福的老人停下来,摆好饭菜。吃饭的顺序是先让佛爷享用,过后老人们方可食用。整个纳福活动的过程中,有专人主持,有负责做饭的。由此可见,寺庙中也是简单的社会组织,不同成员相互配合、分工,使得活动期间,一切活动都显得井然有序。
中午十二点,有专人负责将饭菜送过来寺庙。佛爷吃过饭,自己便留下来和大家一块儿吃饭。吃的糯米饭,将做好的糯米团成球状,拿在手里,里面可以卷一些肉,菜等,吃起来有糯米的香味,很是美味。随后,休息了一会儿,下午便同三位佛爷乘车前往茂密佛寺拢经(集体诵经),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缓慢行驶,大概十五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佛寺门口。
下车后,来到茂密佛寺,门口有三层,为砖瓦结构,中间为正门,上方刻有佛祖的雕像,涂上金粉,以绿色为背景。房檐的飞燕上,有金色的飞鸟图案,大门已经修建好,正在进行粉刷,两侧有小门。整个大门呈中心对称,庄严而神圣。
几位佛爷便稍作休息,走近小亭中,大家坐在一起,跨开始诵经。诵经先在大殿诵经,然后转移至戒堂。自己便在大殿门口向里面看去,大家都跪坐于地,诵经祈祷。旁边一位奶奶看到说:“小伙子,可以进来的”。于是,便脱了鞋,进入大殿内,周围有很多经幡悬挂在殿内,有很多宗教色彩的图案,如旗幡那般悬挂于房梁之上。殿中央,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佛爷,坐于中心,以傣语诵经。刚进来,奶奶说,磕头,就可以坐下来了。然后,一旁的老奶奶递给我一根蜡条,便给我点燃,让我拿在手中,让它燃烧,等燃烧完便面朝佛像磕头,便可以听佛爷诵经了。大约十五分钟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诵经结束后,便走出大殿,想来四处走走,了解茂密寺庙的周围环境及建筑风格,便兴致盎然,随手拍了些照片,想着保存一些关于茂密佛寺的资料。看到我在拍照,一位奶奶便指着寺庙下的石雕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老古董了,可以拍这个。走进细看,有奔跑的狮子,有的是花草植物,还有人骑着牛,在牛背吹笛等,有很多图案。从这些图案,可以看出,在茂密地区,个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关系。
下午两点,众佛爷走进戒堂,即旁邊的小亭之中诵经。过了大约半小时,人们便把各类食品带过去让佛爷诵经。差不多四点多,诵经结束。于是,大家纷纷将赕佛的贡品(基本都是饼干,芭蕉,蛋糕等物品)拿出来给大家吃。我坐在过道旁,奶奶很热情的给我赕佛的贡品。大家都拿来给我,最后不知不觉一大堆,我说已经很多啦,并对他们的热情招待表示感激。一位大叔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小伙子,在我们这里,吃赕佛的物品有福气,会得到好的保佑的。别人给你的你要接受的,否则,大家以为你讨厌他呢”。听了之后,我便接受了他们给我的物品。一切仪式活动结束后,再次被邀请吃晚饭。在当地人的友好的招待中,再次体会到傣家人的似火热情。
实际上,佛爷齐聚更高一级的茂密佛寺诵经,也是仪式的组成部分,有种佛爷将祈福上报于上级,获得神灵批准的意味。
通过整个纳福过程的参与,使得自己了解到纳福的整个仪式过程。自己同样深切感受到,在芒岛地区佛教信仰对于当地人行为及观念的认知的影响;纳福作为节日中的一部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佛教信仰对于当地傣族人生命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简介:
李攀攀,28岁,硕士研究生,民族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节日与文化变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