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教学有效性的不高的归咎于教师本身的和学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学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自我国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可谓方兴未艾,有效教学已经俨然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的成果也广泛地应用于指导和组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然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小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教学目标理解和教学执行的片面性
现代教师们大都己知晓“教师中心”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但不代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中小学教师普遍在教学分数为目标的驱使下,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这是典型的知识本位倾向。忽略学生思维的价值和个性,盛行的班级授课制又过于重视全体而忽视个体价值,为应对以笔试分数为主的考试指挥棒,教师将自己理解感悟的内容,全都转化成了学生厚厚的笔记本,用学生的简单记忆来解决应该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这样不仅仅抑制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生成,更是阻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对真正教育的渴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某市某校随机调查中,发现大面积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有些班级厌学比例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这样高的厌学率,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谈起。
二、商品经济浪潮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有调查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本地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普遍偏低,和贫困年代,学子带有强烈的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强烈愿望的动机水平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商品经济的初期阶段,带来的是只要经商大部分都能致富,摆地摊的杀猪的收入也不见得低于一个大学教授,这样的行业没有什么门槛,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术含量,并且投入少,周期短。在学习上要有所建树可是要“十年磨一剑”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简直无法对比,“知识无用”论从来都不是新名词,家長从心里也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心血的投入。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高兴学点,不高兴就不学,学习就成了一个凭兴趣的娱乐性质的活动。“头悬梁锥刺股”就成了遥远的黑色幽默。
三、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养不能获得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等等不绝如缕,诚然有不少教育家办学提供的典型正能量,但是也存在不少官僚治学的案例,官僚校长往往是资金项目的争取和管理者,管理方式往往是“顺之者昌,逆我者亡”,老师的生杀赏罚大权都掌握在他手里,把魄力和专权混为一谈,绝对的权利导致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腐败。更有教育管理者不安心研究教育,却只热衷于跑项目,要资金,树形象工程。有的本身不懂教育,也不热爱学习,对教育理解的表面化,媚上欺下,说一套做一套,满口仁义,一肚子的自私自利,老师往往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自然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激励制度往往体现的是领导利益,一线教师的权益往往被代表。教育管理者在教师眼里,不是教育的服务者,而是玩权弄术的野心家。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警示我们,要办好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千篇一律的教学管理制度,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
虽然,特色学校纷纷兴起,但是大部分的学校的管理制度还是大同小异的,无非就是教学常规管理为主,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相关环节的管理。盛行的精细化的管理未必是人性化的管理,备课环节照抄名师教案,目的为应付官僚式的领导检查、按照学校要求的项目和格式以及内容进行“形式主义备课”。上课照本(或者教案)宣科,当教师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穿着职业化的工作服,拿着规定的教案,按照学校的规定讲着规范的内容,关心着我今天被学生投诉了吗等问题时,教学就成了了无生趣的机械表演,学生在这样的场景里,只能做心理的看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不再是原生态的,而是经过层层包装甚至伪装的课堂,可谓涂脂抹粉,臭不可闻。导致师生之间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对话可能性的丧失,师生之间缺少正在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不能敞开心扉真正投入,在教师机械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提倡的示范课堂或者赛课也是彩排无数次后,进行的“假唱”,剧本都背得滚瓜烂熟,感觉就是朗诵比赛或者话剧表演。也许能暂时刺激学生,但是耗时多,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学习的效益不高导致整个教学效益低下。
以上就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有教师本身的,也有学生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学校的影响。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视野角度,有偶然的因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协同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教育管理者管理水平和教育相关的业务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用社会现实来强化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同,增强学习的动机水平。加强信息化媒体的建设,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各门学科的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石志敏(1979—),四川安岳人,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