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摘 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对本节课进行预设,对学生提出要求,也就是如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一节课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一、做好新知识前的铺垫,明白本节课设计的思路。
一节数学课要确立两三个“点”,即教什么的问题。准确定好这几个“点”,明确了要教什么,这是教好一节数学课最最基本的要求。曾听过一节课《质数和合数》,老师在新课教学完后,为了体现练习的梯度,再敢上下课铃声响了就迫不及待马上出示这样一题;2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多少?出示此类题是不是有点过于着急,而且我感觉超出了本节的范畴.还不如出示几个数,让学生判断是质数或合数更有实效。在认识《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我主要确定了两个主要点: 1.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所以我认为离开了对这个教学点的定位,数学课常常就会迷失方向,极易出现“跑偏”的情況;一节课下来,感觉该教不教,不该教的却教得很起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点,也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这节课的“灵魂”所在,我们一定要把握到位。
二、紧紧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抓实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数学专家们指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证明,更要教会学生猜想。”因为猜想是证明的过程,只有会猜想的学生,才能真正会证明。确实数学课不仅要教会数学的知识点和技能性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要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定了这样三条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活动,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会采用对比的法,记忆并区分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3、学会迁移类推能力。首先,我让学生读懂目标,接着我就让学学生们大胆的猜想,问:看了今天的目标后,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从学习目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最后让学生不仅从目标中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从中还知道了这节课学习方法是什么。最后就由学生的叙述顺理成章进入了本节的教学内容。
最后在这节课的结尾小结时,让学生回头再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会发现自己开始的猜测和发现都是正确的,而且在自己学习过程中就是运用对比与迁移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探讨和发现,最终掌握了本节的主要知识。
三、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教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导致向、活动指南和操作依据;将知识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策划统一起来。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由长度单位过渡我发现就很适合学生的知识迁移。方法如下: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落实学习目标
通过听专家们的课堂与理论讲座,不难发现现行的教学,重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突迫学习重点或难点,在主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情感体验。如:张老师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实现新目标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
我们要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主攻”,的目标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学生一次次的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主攻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实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周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纵横(二)[J]. 江西教育. 1997(04)
[2]徐进勇.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科技风. 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