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后的收获与反思

2019-10-21 07:57李维峰
速读·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科新课改教学模式

李维峰

十年课改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什么?在骨干校长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学院的相关领导给我们抛出了这一问题。回望走过的十年课改之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都从课改中汲取着营养,享受着收获,感受着成长。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一定伴随着认同和质疑,课改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虽然十年中没有直接参与到教学之中,却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对于课改的作用和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感悟和反思,虽然不够成熟,却也愿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十年里,学校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结合本校特色,开展具有特殊教育特色的教改之路,即:“融情、补偿、应用”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的职业素养大大提高,先后涌现出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十余名,承接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近百篇,真正的让教师在工作中得到了提高。

十年里,通过新课改,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探究、感悟,真正符合残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了不同残疾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需求,全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十年内有二十多名孩子在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有9名毕业生经过努力考入大学。

回望十年的课改历程,在上级政府的重视、投入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者孜孜不倦的执著探索中,在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期盼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一定会伴随着更多的思考,也一定会产生更多更新的问题,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最终走向理想的未来。下面就十年课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与各位专家进行探讨,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一、课堂教学特色绝非模式的套用,应适应学校现状和教育需求

在十年课改中,出现了很多典型学校和典型教学模式,一时间这些学校和模式,成为了大家崇拜的目标和效仿的对象,一个学习考察风瞬间席卷全国,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学案导学、特色教学、走班教学等等教学模式红遍全国,的确,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是先进科学的模式,这些模式取得的成绩就足以证明他的价值。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模式是经历数年的历练;经历数代研究者的论证;经过数批学生的验证而修炼出的上乘秘籍。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教育环境、他们的办学条件、他们的生源质量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有极大的差距,如果一昧照搬照抄,无异于东施效颦,不但无法取得成效,还会适得其反,打乱整体教学节奏,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教学模式套用方面“光学难用不实际”。好的特色课堂教学理念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立足当下,有扬有弃,形成符合自己的教育环境,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独特的、自我的“模式”才是真正的特色之道。

二、课改绝非方法的沿袭,应符合本地师资水平和学科特点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专家的讲座引人入胜,让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一句话“课改预期教育水平不能超过当时教师的水平”。不管什么样的改革都需要具体的实施者,可以说实施者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再好,再有实施的价值,如果他的教师,也就是实施者的实际水平难以驾驭该模式,即难以对该模式的真正精髓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控,那么,在一堂课上,在几十张求知的面孔前,她又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模式的预期目标又怎么可能得到实现?因此,我认为课改中教学模式的选择不但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也要符合本校教师的施教实际,应该在课改的同时,加大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适应性,淡化和清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影响。

另外,一个学校也未必选择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都应该成为选择教学模式的考虑要素,甚至于同一门学科、同一位教师、同一拔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适合数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就不可以套用在体育和音乐等学科上。课改应该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一种内化为能力的提高,它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在教育模式的引领下結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制定适应自己学科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课改绝非理论的照搬,应符合特殊教育教学的实际

特殊1:在这次学习探讨中,了解到普校教师在教改过程中经常有理论提升学习、教学探讨研究、名师讲堂等等的学习机会,而我们特殊教育的教育者却缺乏这样的学习机会。因为教育机构的特殊,我们很少参与普教的教研,即便有了同等的学习机会,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我们的所学与我们工作中的所用之间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学习者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学改革实施也就难以有效推进,而这也是制约特殊教育课改发展的重要原因。

特殊2:特殊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一个地区几所学校都各自不一,有一种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的现象,平行的学校之间难以进行横向的参考比较,更难以共同进行交流探讨,导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空间,进而导致有效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特殊3:特殊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死守课本知识,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现在的特殊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残疾程度已成上升趋势,一点点的教学深度都会成为孩子接受的阻力。残疾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生存——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应该成为我们课改时首先应思考的要素。个人认为后者更重要。生存生活能力的指导是残疾孩子最迫切的需要,教给他们生活的常识、生存的技能符合绝大多数残障孩子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应该变校园课堂为社会课堂、变重书本知识为重生活自理应用知识,多开发走出课堂,走向应用的实践课。

四、课改绝非轻德育,应符合全面育人的要求

教之道,德为先,教人先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缺乏好品德的人谈不上高素质的人。教学和德育是紧密相连的,不是相互对立。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不单单要看考试成绩好坏、校容校貌建设是否标准、教学设施是否现代化等等,更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教师的道德素质。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重视分数,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更用分数来衡量好坏孩子和有没有出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高分低能、高分低德难以成才,学生有高尚的追求,勤勉的态度,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则会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教和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使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水乳交融,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当前课堂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实质上也是针对传统学科教育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所以,要重视新课改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科融入德育教育,使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促进新课改良好前行的重要环节。

特殊教育,是教育中的特殊群体,特殊的教学对象,决定了我们的课改具有更大的特殊性,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操作性。虽然特殊教育的课改步伐缓慢而艰难,但是这十年的收获有目共睹,学校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教师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学生得到了成长和收获。

猜你喜欢
学科新课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