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建秀 黄芸 何藤 梁婷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危险事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183-01
心血管内科疾病在临床高危疾病统计中居于首位[1]。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其主要临床特征。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发病率逐年递增。且老年患者自救能力较弱,反应较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精神紧张,在日常护理中难免存在疏漏,遗留安全隐患。所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杜绝危险事件十分重要。本文重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8.12+5.42)岁,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14+6.2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精神意识正常,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3)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2)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3)患者拒绝配合治疗,依从性差。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叮嘱、饮食护理、心理疏导等。
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完善护理制度:根据我科室情况完善制度,细化规范制度,实行个人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到我科室每一位护理人员。(2)构建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评估护理风险,构建以护士长为领导管理小组,制定风险防控方案,预估风险事件,做好防控政策。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果风险事件出现,采取预防方案治疗,从根本上提升治疗效率。(3)病房环境管理:护理人员每天按时清洁病房,严格控制家属探视次数,避免外来细菌增加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将急救药物放置床头,并加设围栏,保证病房地面干燥整洁,避免患者摔倒。在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牌,保证患者床头警示器均可正常使用。(4)提升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保证护理人员静脉注射符合操作标准,培训期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模型演练,改进不足之处,并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循环模式。(5)增强患者药物管理:我科室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药品名称相对复杂,很多患者难以区分药品种类,护理人员需为我科室患者分顿发放口服药品,还要注明药品种类、剂量、服药方法。在患者输液期间,必须由护理人员拔针,禁止自行操作或更换输液瓶,护理人员要及时患者的治疗感受,如果出现异常,立即拔针。
1.3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由护理人员详细记录风险事件发生次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选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采用 (%)率表示、 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生活的方式也发生一定改变。饮食习惯不合理为心血管疾病埋下了潜在隐患[2]。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所以如何提升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水平是提升我国公民身体素质的必然要求[3]。
护理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管理人员如何有效的防范预见护理风险,创建和谐的护理环境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护理任务[4]。同时护理风险管理和护理质量关系密切,它贯穿整个护理管理体系,只有贯穿整个护理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才会持续提升。本次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重要管理体制之一,能够减少不良风险事件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危险事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丽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4):609-610.
[2] 馮翠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 12(12):77-79.
[3] 刘金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30):94-95.
[4] 袁景馨,魏艳丽,尤丽娜。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管理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