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指导

2019-10-21 03:53陆希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0期
关键词:动手活动数学

陆希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常见方式。在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如“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等需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对数学规律进行推理、归纳、验证等,特别在各个年级都安排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周长、面积、体积等空间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只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或者没有在课前认真指导学生准备好学具,或者只让学生盲目操作,从而导致操作效果差,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教学需要操作的内容时,笔者认为,要加强老师的指导,优化学生师生的操作。指导,就是指导学生需要准备什么?怎样操作?避免学生盲目地操作,流于形式地操作;优化,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操作活动,使操作目的明确,提高操作效率,达到预期操作效果。指导是前提,操作是过程,建模是目的。

一、课前加强指导,奠定操作基础

教学需要操作的内容,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备课,有计划地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或者设计好导学单,才能保证课堂的操作顺利进行。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9页《圆的周长》时,课前教师要指导各小组进行分工,每个小组需要准备:大小不同的硬纸圆片,直尺,线或软绳等学具。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22页《旋转和角》时,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前做好活动角。只有课前充分准备,到了课堂才能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操作活动,为操作奠定基础。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课前的指导,只是简单地准备教具,或者用课件代替操作,教学时,就变成只是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虽然有时也能发现规律,但学生就痛失了自主探究和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的机会,也会失去探索数学的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好课前指导,打“有备之仗”,才能真正落实课标精神。

二、操作前加强指导,优化操作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鼓励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有些教师,忽视操作指导,让学生盲目操作,学生表面热闹,操作却不着边际,甚至离题万丈。通过实践证明,为了优化学生操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加强指导。

1.操作前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有效操作

可以这样指导:①明确要求和任务;②组内分工(组长负责);③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如教学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可以这样指导:①组内找3个大小不同的圆片;②组长分工,1人负责记录,其余3人每人负责分别测量出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③完成下表后,组内交流不同的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有什么联系?推选2人在班内交流汇报。附表:

通过操作前的指导,学生就明确了要求和任务,能很好地组织操作活动,目的性强,能较好地获取原始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这样的操作指导很有必要,能有效地优化操作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2.操作后加强思维指导 优化操作结果

通过动手操作后,学生对一些表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一些过程也有了经历和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对要建立的数学模型还是比较模糊的,也很难直接发现操作与数学规律的直接联系,也会产生一些疑惑。教师这时要及时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展示、质疑等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概括归纳成规律,形成统一认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 15减9怎样算?教学时,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教师指导:试着从里面拿走6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算法:①数数,通过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找到答案;②拆数,把15或9分成两部分;③利用加法计算加法。通过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一年级的学生,数感还比较差,对减法还是初步接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动手操作,通过对操作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逐步建构起数学模型。

3.练习中加强指导,通过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少的练习,内容比较抽象,对不少學生来说,很难找到解题方法。但如果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帮助思考,往往事半功倍。

如题目: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直角,可能还有几个直角?学生刚一看题目,一般想到的答案是:4-1=3(个)。这时加以指导:3个是唯一答案吗?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亲自操作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剪法不同,答案不同(见下图),学生的兴趣盎然,笔者顺水推舟,让学生边操作边展开讨论,随着讨论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有新的想法产生。共有多种方法产生,由于笔者鼓励学生动手探索,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实践出真知,所以应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数学真知。

三、加强课后指导,应用操作解决生活问题和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课堂中的操作,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知识才能够得到升华。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学生量出家里洗衣机的“长、宽、高”,要给洗衣机做个布罩,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这样的指导,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了提高操作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适时指导,要掌握指导的“度”,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允许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屈鸿雁.借助直观经历操作[M].辽宁教育杂志社,2017,12.

猜你喜欢
动手活动数学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动手动脑多快乐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