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0-21 08:31吴丹桂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有效性

吴丹桂

【摘  要】目的:分析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需要实施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患者61例分成两组,给予A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内镜术治疗,给予B组31例患者实施无痛ERCP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消化内镜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施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无痛ERCP内镜治疗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利于患者预后及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无痛ERCP内镜;介入治疗;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278-01

利用无痛内镜术主要治疗结肠息肉、胆管结石,胰腺癌,胆道梗阻等疾病,临床中主要通过消化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1]。但常规的消化内镜介入干预会造成严重的不适及疼痛,不利于患者预后[2]。为了分析无痛ERCP内镜治疗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针对收治的需要实施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患者61例进行了分析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需要实施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患者61例分成两组,A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龄集中在79岁,最小年龄集中在29岁,均值为(56.63±5.46)岁;B组3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例,女性患者14例,最大年龄集中在78岁,最小年龄集中在30岁,均值为(56.65±5.52)岁。

对两组需要实施消化内镜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本次研究开展之前,81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结果、内容、形式及目的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下通过。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确诊为消化道疾病、不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碍的患者。

排除标准:不同意参与本次观察、合并妊娠期或不符合消化内镜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1.2方法

给予A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内镜术治疗,给予B组31例患者实施无痛内镜术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实施手术之前给予相应的吸氧、全身检查、生命体征指标监测;A组实施相应的常规内镜术干预,麻醉师实施静脉麻醉,整个手术过程实施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B组患者在手术前处理后结合患者的体重给予0.4ug/kg的芬太尼+1.5mg/kg的异丙酚进行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追加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当患者进入浅睡眠状态时,手术操作者可以开始操作,针对胆管结石,胰腺癌,胆道梗阻患者实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行胆道取石、支架置入、胰腺癌细胞刷检查等治疗干预针对胆道恶性梗阻的患者开展钳夹取出处理,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从贲门往上依次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套扎,针对食管恶性狭窄的患者给予扩张手术及支架装入治疗,并放置在狭窄段,针对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结合异物的大小、形态等选择器械将其取出,针对胃肠道息肉患者根据息肉情况实施套扎或热活检钳电灼处理,手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禁食、抗生素及血常规检查等处理。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1)疼痛评分[3]:采用VAS评分量表,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程度越明显。(2)并发症发生:低氧血症、呃逆、呛咳、心率异常、血压异常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疼痛评分、心率变化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普通内镜术的A组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实施无痛ERCP内镜治疗的B组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31),两组相比:X2值=4.55,P值=0.03;两组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阶段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消化内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加上麻醉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无痛内镜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芬太尼等药物的使用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获得较高的介入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預后。无痛内镜术主要是通过在内镜检查的过程中使用适量的镇静剂,让患者处于浅眠状态中[4],让患者处于无痛的状态下完成相应的检查治疗,主要的镇痛药物包括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托品、氯胺酮、异丙酚等药物,临床中一般选择两种麻醉药物进行联合应用,最大程度上发挥镇痛的协同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利于患者预后,麻醉效果较为显著[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无痛ERCP内镜治疗的B组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普通内镜术的A组消化道疾病患者,说明针对实施消化道内镜介入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给予无痛内镜术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无痛ERCP内镜治疗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季淑琴.分析无痛消化内镜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 26(8):82-83.

[2]    韩凤红,冀永霞.无痛消化内镜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5,26(12):113-114.

[3]    杨新建,力士大.麻醉镇痛术在消化内镜诊治中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7(13):39-40.

[4]    罗素桢,李雯馨.三种镇痛法用于消化内镜检查术中的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32(8):51-52.

[5]    申素芳,金丽,孟茜,等.静脉麻醉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5):72-73.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