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喆
摘 要: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监管政策的日渐放松和互联网技术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展,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产品范围,改变金融生态,成为了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技术和电商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普惠金融、众筹融资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困境;应对策略
1 互联网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银行客户转型。为了应对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科技带来的冲击,近年来世界各大银行已开始缩减银行实体分行的家数及分行柜台人力,同时积极转投资新兴的金融科技与移动App服务。2012年移动银行创办人Brett King在其著作《Bank 3.0》中警告银行业,正在崛起的新兴使用者难以接受数字能力低落的金融行业,传统使用者也正在持续改变中,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也越来越不能接受与配合银行传统交易方式。“去银族”崛起,迫使传统的银行必须回应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第二,银行实体缩减。根据彭博社所作调查中发现,2008年以后美国与英国两地的大型银行共缩减了高达35万个工作机会,彭博社同时指出83%的受访银行表示仍将持续裁减银行作业人员,而在劳动人员方面,也有51%欧盟区域内的银行行员,已考虑转换工作定位。银行裁撤实体据点,已是全球普遍趋势,美国当地位居第二的美国银行近2年已关闭逾500家分行,法国第三大的兴业银行也计划在2020年前缩减400家实体分行,其它跨国的大行银行也纷纷提出大规模实体分行裁撤计划,其中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美国摩根大通及渣打银行等金融巨头。世界各大银行已经实施或正着手“去实体分行”的金融机构计划,其想法与目标一致为将既有的实体分行资源转移至网络及智能装置服务,以便于迈向金融创新科技时代。这些银行巨头逐渐苏醒,并期望未来能在金融科技抢占一席之地。
第三,金融人才转型。非金融行业所创造的金融创新科技仍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以金融科技就业市场而言,对传统银行带来许多的威胁,同时也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许多人只留意金融科技将促使传统金融机构人力大量缩减,但并未探讨金融科技所带动的新兴职位人才缺失。传统金融机构转型时,应当评估其银行所欠缺的金融科技技能,同时应思考如何激励现有职员学习金融科技知识,针对金融科技知识不足部份提供培训,促使银行既有的专业人员转为公司所需的金融科技人才,这样也可避免金融科技发展下所产生的人力配置争议,也降低金融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时的阻碍。
2 国外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经验
2.1 组织创新与人才培育
应对数字金融时代来临,不少国家政府提出了分行整合计划,要求各银行提出整合、缩编方案,包括推动数字化金融环境、缩减分行,提出员工去留计划等。银行自身则积极筹组独立的项目小组或部门,增加人力配置在电子银行、数字银行与网络银行等的信息程序开发工作,以便执行跨部门、跨领域的数字金融改革。另外,因Bank 3.0的核心是围绕在数字科技之上,除指派传统行员参加各项数字金融和研讨会,如大数据分析及挖掘、互联网金融、云端服务和电子商务等课程,进行数字改造外,也重新调整人力结构办理优退方案,积极招募具备电子商务、网页视觉设计和金融营销等跨领域数字金融储备人才加入,以应对未来竞争力发展。
2.2 渠道转型整合
在数字化时代下,银行将根据客户属性提供金融服务渠道及内容分流,例如高资产、年纪稍大的客户还是会到分行找行员咨询,但习惯网络接口、重视时间弹性的年轻或上班族,则倾向通过网络移动银行来满足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未来银行实体分据点数量将日益减少,而多数银行也认为不裁撤的分行必须朝处理企金联贷、退休保险等复杂性高的交易转型,或者转型为顾客提供更详尽的咨询服务,并且将实体分行作为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连接点,顾客在网络查询东西转由实体分行执行。不少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考虑从“缩减分行家数”、“将营业大厅移至二楼”等方式着手,降低分行运成本。如Bill Gates所言,银行业务不可或缺,但是银行本身不是。在数字云端科技日渐发达的情况下,网络将逐渐取代银行部分功能,如转账、换汇、缴费、股票下单与投保等都可通过网络完成,网络可执行的业务正渐渐拓展至财富管理、信用贷款。这些变化都让民众前往分行的次数减少,相对地实体分行的人事成本、租金等固定营业费用因而增加。根据麦肯锡统计数据,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外,美国商业银行分行家数年年成长,但自2015年12月起, 每个月都有分行熄灯关门,也掀起银行转型分行革命。原本需要人力处理的作业或交易流程,逐渐用计算机取代,比如在網络上就可以开户、转账、甚至申办小额信贷;当分行不需要这么多人力去处理这些流程时,其定位必须重新审视。通过设立一般分行及简易型分行间的“微型分行”、“小区银行”,或提升简易型分行功能,开放办理财富管理业务,或放宽可承接业务范围及分行员工人数限制,或增加银行分支机构的形态,增加小区银行、微型分行,并将营业时间弹性化,才能满足Bank 3.0时代的需求。
2.3 在线金融及支付业务不断创新
在发展在线金融服务部分,不少国家政府为协助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法规松绑,让过去金融机构受限于身份检验、消费保护及个人数据保护等限制,仅能临柜办理的业务项目大为解禁。例如,开放既有客户通过网络银行、移动银行及在线申办存款、授信、信用卡、财富管理及共同营销等多项金融服务。在业务创新部分,首推网络及移动银行服务,如美国花旗银行为踏入Bank 3.0,做了多方面准备,首创官网定制化服务,推出在线客服,并升级强化移动银行App、个人贷款App,同时创建Line官方账号、Facebook粉丝专页等服务;渣打银行则发展穿戴式金融服务,首创将账户通知服务应用至Apple Watch,让使用者实时掌握个人账户异动。
根据Master Card调查估计,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7210亿美元,用户数超过4.5亿户。为了推动金融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的各项电子金融服务,不少国外银行通过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办“手机信用卡”与“移动金融卡”服务。未来民众申办手机信用卡、移动金融卡之后,即可通过移动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共享平台或是电子钱包App,进行交易,大大提升交易的便利性。除了银行之外,传统信用卡公司也积极介入电子支付业务。国际发卡组织也积极并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发展创新支付系统,例如 Master电子钱包,通过“In-App支付选项”、“绑定钱包”等功能,即可完成交易。
2.4 大数据运用
多数商业银行都积极通过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创造新产品及服务。例如,美国金融联合征信中心,配合政府大数据(Big Data)应用平台的建立及数据开放(Open Data)政策,提供“运用大数据分析信息”(包含“购置住宅贷款统计信息”及“产业财务统计信息”)及“Open data 专区”统计信息开放与外界分享。又如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数字信贷平台,消费者在网络上填答几个问题,就能精算出个人申贷额度,再结合在线或移动APP,让客户即可完成申请贷款,减少消费者办理信用贷款必须得亲自前往银行柜台申办的不便;或搜集客户在官网的点击行为及浏览轨迹,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出最适合客户的商品推出,提供个人化且实时的精准营销服务。
3商业银行数字金融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合作
随着移动装备普及网络的技术提升,第三方支付及移动支付已发展成移动金融的新金融型态,过去商品交易双方在支付上,主要由银行扮演金融中介角色,因此银行除了掌握现金流,还能获得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在第三方支付及移动支付公司兴起后,民众交易时可通过储值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或电子票证等来完成支付,这将绕过银行或间接由银行提供服务,减弱了银行清算/支付及投资等中介功能,过去银行是大数据的最大拥有者,但现在支付宝一样可以获取客户信息,更进一步将威胁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在小额支付上几乎可完全取代银行的功能。
但由于第三方金融机构一般不属于金融主管机关管辖,因此监理规范宽松,内控风险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较弱,第三方支付等非傳统金融机构并无法完全取代银行。若其规模扩大,将成为金融不稳定的隐忧,目前根据国际监理趋势,倾向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功能进行限缩。未来如第三方支付企业能以较低廉的支付成本及更简便、有弹性的方式进行支付中介,进而掌握消费者及企业信息,后续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关系,可以合作方式获得双方在金流及信息流互通的双赢优势,或者银行也可通过功能提升,提高更便利的支付产品及体验,留住客户及信息。
3.2 积极参与金融超市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速度大量提升,金融服务透明度也大幅增加。过去各类金融商品包括信用卡、存款、保险、基金等信息,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例如,金融控股公司旗下通常包含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是主要的金融信息提供者,但目前金融机构业已发展出整合各类型金融信息及商品的“金融超市”平台,让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浏览金融信息,甚至通过网络直接与金融商品销售人员咨询,而后再依据法规,转由合格的金融商品销售人员进行交易服务,平台则抽取推介费用,而金融机构也可通过更低的成本找到客户。
政府已经开始筹划建设基金超市平台,未来境内外基金发行机构只要与相关部门签约,便可以将基金拿到超市上销售,不仅增加基金销售渠道,扩增资金募集来源,投资人也可望以更低手续费用购买相关基金商品。但目前相关平台仍的具体营运架构仍需完善,后续能否整合多项金融商品的信息平台,取决于金融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以及相关金融商品销售的法规限制。尽管目前金融信息整合平台在功能上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双赢的成份居多,但未来也可能通过金融牌照的取得,而发展成银行的直接竞争者。
3.3 加强金融科技融入
受到运用金融科技的新型态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平台的威胁,传统银行应更积极向数字化转型,其中金融科技的成功应用与导入,将是转型的关键。户联网金融便是为获取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各项优势,替代及补充传统银行业功能而出现的新事物。根据政府对金融科技业的定义,该产业包括大数据、云端科技、机器学习(包括机器人相关)、移动支付、自动化投资理财顾问、区块链技术及生物辨识等产业。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或从外部引进相关人才,例如建设银行联合百度等科技企业,通过举办程序竞赛,推广及鼓励金融创新,共同激荡新创意,进而开发新金融商品,挖掘金融人才,并成立创投基金或直接投资于金融科技企业。虽然改造与革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特色。银行改造应就内部组织及管理方式加以详细评估,重新规划并简化作业流程,调整各部门的组织功能,使人员发挥最大能力,提高经营绩效,改善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使信息与计算机结合,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宋立志,边晓燕. 后余额宝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博弈分析[J].中国信用卡. 2016(02)
[2] 高曼笛.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和业务调整[J].商场现代化. 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