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艺
摘要:多声部民歌这种羌族传统民歌也被称作是古声部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唱腔模式,成为羌族民间音乐非常独特的音乐表现模式。在当前,羌族多声部民歌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便借助对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的整理研究,来对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存在的特点给予分析研究,无论是在保护和继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亦或是学习民族音乐方面,这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传承
一、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我国,羌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民族,其来源在出土的三千多年钱的殷商甲骨文中便已有记载,羌族多声部民族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长时间的群体生活模式已经农耕生产等推动了其形成和发展。因为羌族没有自身的文字,这使得其文化在传播上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所以这使得羌族文化在传播上呈现出以羌族多声部民族为主的方式。我国在2008年将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成功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Ⅱ-30)。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分布是以松潘县、茂县为主的,主要聚集在少数羌族山寨内。羌族人自古依赖便具备很高的音乐天赋,其常常用歌曲代替文字,借助歌声这一方式来进行文化传播、历史的记载和对后代进行教育,同时在不断的劳动活动中,歌唱生活和自然,展示对未来的憧憬。不过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具备的产生时间,直至现在仍旧是没有准确答案的。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歌词既包括歌唱人员的即兴编制,也有很多是代代相传下来的,甚至于存在演唱者自身也不清楚歌词含义的状况,所以我们就此发现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由来已久。
当前我国学者在研究分析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产生时间,在当前仍旧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主要是由于羌族虽有自身语言,但是没有文字;羌族的文化、音乐和历史等的传递都是借助羌族人民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的。此外因为现有的针对羌族历史的相关研究数量很少,对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具备形成、发展情况和之后的传承等也缺乏记载文献。但是本文借助对羌族文献和与之相关的音乐资料的查看和分析,就此可知道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由产生至今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成为羌族人民所传承的非常古老的一种歌唱习俗,这是与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借助歌声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和记载的习惯息息相关的。此外古老的羌族聚集地交通极其不方便,再加上恶劣的高山自然环境,使其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模式,再加上长时间的集体互相帮助的劳动,使得其多声部民歌慢慢形成。本文借助分析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发展,其歌词大部分为演唱者即兴编唱,有的还是代代相传至今的古老歌词,有些演唱者自身都无法解释歌词内涵的。这同时表明羌语多声部民歌是对古代羌族歌词的一种延续,就此发现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意见发展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在茂县的传承与发展
羌族民歌在当下具备着极强的影响力,同时对其的交流、传播、保存以及扶持等工作也获得了突破。但是不管是研究分析还是采录穿产,亦或是扶持研究和传承价值较高的音乐品种,还是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等的举办,都具备自外至内的被动性传承的特点,通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都是“活态”传承。我国艺术研究院的伍国栋先生提出,必须是在原生态环境状态中的民歌传承,民歌才具备真正的原生性,所有的在次生态环境中传承的民歌,如学校教育、舞台以及旅游景点等地,其都是将原生态环境当做母本来传承的。它的传承存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同其发展相适的“生态环境”,也就是推动原生态民歌自足、独立传承形成的形态;而所谓“生态需求”就是指属地民众对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以上两个因素在当前正在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由政府与传媒双方合作举办的原生态民歌异常火爆,但这也显示出其背后的潜藏的危机,这个时候的“活态”传承已不具备原有活性。面对这样的局面,谁来传承?如何传承?樊祖荫先生是有着多年民族音乐的研究经验的,其认为“传”和“承”积极性的发挥宣传是极为重要的。传承人自身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较好的经济条件,学员素质较高,那么其便具备较高的传承积极性;被传承人只有发现了经济与事业的发展前景,才可推动其具备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借助机遇来发扬仍旧是找不到准确答案,不过当下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就是要借助教育、法律以及市场这三方面的配合一齐传承发扬光大。
(一)提升自觉保护意识
羌族人民是孕育与培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沃土,茂县羌族人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较为依赖,政府的扶持加之缺少有效的传承方法,同时也较为依赖文化传承专家。所以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茂县羌族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快速培养和提高,积极鼓励更多的族人参与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发扬、研发与保护的工作中去。
(二)保护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
通常多声部民歌的主人是其最主要的传承人,同时是最重要的参与人员。目前茂县的多声部民歌传承人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如何在有生之年将其传唱的多声部民歌记录下来,是我们保护民歌的重点。所以其通常借助表彰、荣誉称号授予的方式来对多声部民歌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进行鼓励。相关的机构还需要派专业人士深入到羌族核心区域,将这些传承人演唱的民歌以及背后的故事记录下来,为后人的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
(三)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
家族传承以及自然傳承是茂县羌族多声部民歌常见的固有传承方式。家族传承通常是将家族和家庭当做是音乐传承的依托。不过目前的问题是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年龄比较大,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与多元文化冲击,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在学习和传承多声部民歌中花费大量精力,常常也无法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有准确意识。长时间以来,多声部民歌的继承人十分缺乏,进而使得民族文化濒危性不断加剧。
多声部羌族民歌属于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要我们对其活态特征进行突出,有效维持其发展和传承。所以这使得保护工作不仅借助录像、文字等方式,同时要借助各类合法的羌族学会组织、大中小学学校教育环境和羌族多声部音乐作品展演等方式来有效传承民歌。比如可以将羌族多声部民歌纳入到本地大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或者是邀请传承人进入教学课堂中展演等。
(四)合理利用高校
高等艺术院校不但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当前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发现高校已经成为了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羌族传统民歌是四川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拥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与艺术魅力。相关高校则要注重对其地方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使得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大学师生成为对羌族传统民歌进行开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群体。现阶段,在传承、保护羌族多声部民歌方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常常邀请羌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走进课堂,给大学生教授古老羌族民歌。与此同时,学校借助羌族传统民歌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以及音乐会等的举办,来开展由理论至实践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
(五)推广羌语教学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文化、风俗以及历史等的传承和发扬是离不开本族的文字与语言的。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羌族的传统文字没能保存下来,仅留存了其民族语言。所以这使得羌语成了对羌族文化、历史进行传承的关键环节。不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羌族民众开始与自己的母语群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羌族人到大中型城市去生活和学习期间,是很少会讲到羌语的,同时其对羌语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现阶段多数的年轻人以及儿童已经开始不会羌语,或是不讲羌语,羌语的交流仅仅存在于较为偏僻的羌寨中的中老年羌族人中。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羌语的传习濒危性越来越强,直至消失。羌语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使用羌语演唱的羌族传统民歌是非常多的,同时具备非常强的艺术魅力,这也成为其独特之处。这就使得我们要重视推广羌语教学,尤其是在羌族核心地区,让羌语教学从娃娃抓起,让其培养通过羌语开展日常交流的习惯,处于羌语的大环境中,对本民族优秀的民歌进行歌唱。以此来保障传统羌语歌曲处于母语的大背景下进行开发和传承。
三、结语
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其在传承和发展音乐过程中,都是借助羌族人民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不过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当代文化和音乐对其的冲击很大,这使得在现阶段会演唱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如果长时间下去,传统的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的消亡危险性会越来越高。所以,深入研究分析羌族多声部民歌,在音乐研究和学习人员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积极整理和分析羌族民间音乐,为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提供些许支撑。
参考文献:
[1]金艺风.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的变异及选择性——以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的羌族酒歌为例[J].民族学刊,2010,01(2):115-117.
[2]哈紅莉.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方法初探[J].大舞台,2010(7):19-20.
[3]朱婷.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J].艺术探索,2008,22(3):15-16.
[4]雷涛,周翔.四川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播嬗变[J].音乐传播,2014(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