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21 05:42袁德栋蔡乾涛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新时代影响因素大学生

袁德栋 蔡乾涛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的情况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提高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素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中产生的影响,由此可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本文选取500名大学生作为对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分析年级、是否是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数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指,在作为职业决策以后,针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同时还有一层广义含义,表示学生顺利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特点。学生个人要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确定好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然后制定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近几年来,国内国外针对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相关的研究,集中在职业兴趣、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职业称呼速度、职业效能、职业角色层几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首先对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了解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通过进行职业评估,职业分析,全方位评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对自己实施立体分析。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了解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的性格特点、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了解自身的技能特点。让学生了解兴趣对未来职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职业兴趣,确定好职业选择的范围[4]。其次帮助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有清晰的认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调查、典型人物生涯访谈节目、参观实习基地等方式实施职业探索工作,通过以上的手段也能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感兴趣的行业,职业情况、岗位情况,比如行业发现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目标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个人发展前景等,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与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5]。第三,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和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在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以后,有利于指导学生找到与自身特点匹配的职业,确定职业目标,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未来发展的计划,将此手段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帮助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让学生查找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实施针对性的培养,制定影响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包括学生的个人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则代表职业入职资格,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指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的整个教育中。

(一)学生个人因素

毕业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专业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特点也会对毕业生选择职业和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当学生的个人特质和选择职业匹配的时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自我,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个人社会适应能力[1]。不过,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比较迷茫,都会通过盲从的心态来选择职业,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身的了解,不能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也不能确定自身的价值取向。学生进入企业以后,才能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也有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技能与所处的岗位不符,产生了工作厌倦的心态,从而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劃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分析职业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掌握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毕业时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促进大学生在职业思考和选择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性,不会出现盲从的就业心态,找到和自己的职业定位。不仅如此,还能促进学生自身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长远性[6]。

在社会中生存和工作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应对不同程度的挫折与失败,才能保证毕业生长远健康发展。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先建立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同时也能以正确的观点和理解方式接受现实中的挫折和失败,用积极的心态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引以为戒成为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学校因素影响

学校要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主要手段,也是职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过,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实施挖掘和拓展,甚至大多数企业无法认识到参与到学校教学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的意义,因此企业的参与度比较低。同时,职业生涯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校企合作作为载体,还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很多院校的辅导员和招就干事都是行政辅导员兼职的,这些人员的本身事物就比较繁琐,因此无法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老师的专业背景各有不同,并没有接受专业的生涯教育培训就担任任课老师,缺乏基础的教育理论基础和生涯辅导技能。同时,学校要提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让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备极强的生存和反应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转变自身的特点和生活方式的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能够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展业知识和学到的技能是不是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是否顺应社会的未来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及时的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社会生存方式、职业技能能力等,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与社会有效磨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缺失家庭教育和家庭帮助

研究可知,大多数家庭帮助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相比一般缺乏家庭帮助的学生要高跟多,大多数学生无无法在家庭中获得充足的职业生涯帮助。不仅是家庭环境的因素,还有家长的主观因素,很多家长为了维持生活,很少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还有些学身家长的自身学历有限,缺乏家庭教育观念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技能,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家庭生涯教育。这种家庭情况的学生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极易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情况,这种状态在个人发展计划的而制定中也是预见的。

(四)职场环境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中,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环境,否则不能良好的成长。大学生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必须要先熟悉社会职业环境,也只有了解到社会职业环境,才能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了解个人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彻底的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要了解社会职业环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了解行业的特点,发展动态和趋势,也要了解社会的竞争力严峻程度。第二,了解社会职业生存能力需要的个人能力、个人技能和发展前景等。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于对职业环境的缺乏充分的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是大学生了解职业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职业探索,大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职业等,也能了解这些岗位和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职业能力的要求,个人发展前景。通过分析,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准备,通过准备和训练,逐渐缩短自身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满足社会的要求[7]。

三、小结

根据一部分研究结果可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学生就业能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明显。针对社会工作岗位招聘的要求以及工作的环境,毕业生经常会出现焦虑、犹疑、不知所措的情况,缺乏就业的竞争信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8]。提高高校畢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促进毕业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也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保持连续性教育,从而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亚纯.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2] 李炳洪,陈辉,倪钢.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z1):243-245.

[3] 曾亚纯.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7.

[4] 邵立华.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6):40-41.

[5] 崔洪雷.应用型高校学生生涯适应性差异分析及对生涯教育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8,(31):11.

[6] 马琳琳,张伟,刘大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意义[J].内江科技,2014,(6):146-148.

[7] 朱金玉.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4,(8):274-274,275.

[8] 周群英.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18,(22):154,157.

作者简介:袁德栋(1981.03-),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思政部主任兼外语与经管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文化哲学;

蔡乾涛(1995.09-),男,汉族,湖北黄石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KY1140。

猜你喜欢
新时代影响因素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