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燕
摘 要:本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根据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联合中高职教师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讨论与研究,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且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在多个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而如何做好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使中高职教育能进行无缝对接,也成为了当前环境下的新课题。
一、学生学情分析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至2012年开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职升入高职的门槛较低,有80%的中职学生升入该专业。学生在中职学习底子较差,自律性不高,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是在学校等毕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
目前,中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分开设计的,这就造成了在课程上出现重复的现象。这也导致的很多学生认为,我高中的时候这门课已经学过了,大学还开这门课,我不用学习也可以通过课程考试。课程的重复设置,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升学制度不完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因目前中职升入高职的制度不是很完善,在中职阶段,学生们大都有一种思想,我们是中高职一体化的,怎么都能上大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怠慢的思想,从而造成学生出现难管理,松懈学习的不好现象。
三、解决的方法
1.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几大类,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实践课程。而中职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都是必修课程。且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多门课的重复。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中职高职必修要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
根据大纲标准,把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在公共课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期,在高职阶段,可整合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使其掌握基础即可。在专业课设置中,中职阶段可着重基础能力的培养,比如说识图能力中的建筑施工图识读,建筑CAD技能培养和基础的测量、算量、力学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阶段可加强进一步的结构识图能力,水电识图和市政识图能力,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等的培养。
加强实践环节。中高职的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但是对于测量,施工实训等动手操作能力热情度较高,因此,可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去工地参观,开设识图实训课,施工实训课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能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这样就使得中职高阶段的课程重复率降低甚至重复率降低为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2.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中职升高职较简单,且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升学考试还是以终结性考核作为最终评价的主要的途径,这样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比较懈怠,从而造成文化基础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改革考核模式。高职专业老师参与到中职考核的全过程中去,每个学期高职专业抽取一门或者两门的中职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升学成绩,且抽取的这一两门课程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实际操作的,如考CAD技能,或者是测量技能等。这样一能从侧面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二来能掌握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对高职课程设置作一个及时的调整。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调整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课程内容,课程性质不一样,如果还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适应的,而且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全国大中小院校都在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教学,微课和慕课进入课程。课堂上,采用微课和慕课进行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可让学生通过视频进行课程知识点的预习,课堂上老师着重介绍本次课的重难点,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以老师为主的课堂变成以生为主,学生提问,老师回答,以学生为主导,老师辅助学生,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國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中高职衔接是我们中高职院校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李军.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广东教育,2016(05)
[2]周丽.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职教论坛,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