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 要:语文是纵横和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本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正因如此,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灵活运用语文进行交际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要从根本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此,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优质的课堂备课、和谐的课堂氛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多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采用“快餐式”的教学手段,希望能够快速地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却无法突出学生的独立性思考,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致,最终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难以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和效用的发挥。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把握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彻底从传统观念与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索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此取得最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离不开优质的课堂备课
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前提和基础是必须要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做好预先设计,即实现优质的课堂备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前对语文教材课本进行深入地钻研,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清楚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以加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好需要在备课时,依据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来制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才能让课前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草原》这篇课文时,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对课文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归纳,设置了教学目标,上课后,笔者再由教学目标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们先对课文进行熟读,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与此同时,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让学生们的思维深入到课文中。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提前备课设置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通常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并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过去“师道尊严”“以师为本”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學生,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同学生展开的沟通、讨论与交流,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自由、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能够主动地发表观点和意见、提出问题,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
例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笔者摒弃传统教学的理念,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们展开对话,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后,笔者让学生们熟悉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这个时候,学生们的脑海中会发生质疑,对比,笔者给予学生们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面对学生们提出来的质疑,笔者会耐心给予解答。随着笔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们感受到了课堂的平等与自由,对课堂的学习氛围愈发喜爱。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
三、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为基础和关键的要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变革单纯说教和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尝试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探索各种创新、趣味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提问法,来调动学生思考动机、触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体探究进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进程顺利开展;或者,教师可以实施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对问题或者知识点的讨论、互动,实现思维互补、相互启发,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维度,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例如,在教授《麻雀》这篇课文时,为了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维度,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地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了探究任务,小组成员在面对探究任务后,立即围绕任务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们最终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具备清醒的认识,大胆实践、深入探索,通过做好优质的课堂备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转变与革新,最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婷婷.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杨国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