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霞
摘 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以主题教学为载体,以集体教学为实施路径。在主题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教育同仁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创设;策略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幼儿自主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因此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较低,较低了主题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策略。本文将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创设的实践,对如何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创新发展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幼儿参与让环境富有童真童趣
传统的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大都是由教师自己来创设。虽然有的时候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环境创设的资料,设计不同的板块内容,但是这些常常是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设计的,虽然有时也使用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但是孩子们对环境的关注依然无法维持较长的时间,其兴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锐减。
同时在创设环境时使用的材料,常常因为孩子们没有兴趣探索,因此其利用价值降低。即使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材料,但是因为其结构复杂不利于幼儿创新,那些结构简单的材料又因为幼儿没有参与制作,导致他们不愿意深入探究。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时,有的教师特别注重视觉效应,虽然艺术气息浓厚,但是却因为缺乏童真童趣而失去了吸引力。有时还会给幼儿的心理增添负担,如有的教师制作了精美的手工作品,孩子们摆弄时常常担心会不会弄坏,这样有违我们进行环境创设的初衷。
在环境创设中,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会邀请他们一起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对学习环境产生亲切感,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
二、让教育教学环境富于变化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因此为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经常推陈出新,通过变化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静态的环境创设转变为跟随主题变化的动态环境设置,以维持孩子们对环境的持续关注。
如在主题活动“我爱上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绘本为载体,开展了“幼儿园里趣事多”的子活动,活动中我们围绕幼儿园里的趣事创设了主题墙,孩子们把自己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趣事用画笔画出来,有的用手工作品制作出来,然后通过班级评选后,把那些最能够反映幼儿园趣事的作品放到主题墙展示区进行展览,从而使“我爱上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由于主题墙内容与活动内容保持了一致,实现了动态的变化,因此有效吸引了幼儿的目光。
在主题教学环境创设中,我们不但要跟随课程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更换主题教育环境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及时用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丰富主题教育环境;对于那些孩子们丧失兴趣的信息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换。环境创设变静为动,对环境随时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孩子们永远都有一种新鲜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充分互动。
三、教育环境创设地点多变
在主题教学中进行环境创设,大都是以班级活动室为主阵地。因为孩子们在活动室学习的时间最长,相应环境资源的开发與利用,其教育价值更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活动室的环境创设,但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教育环境的创设。
如盥洗室是幼儿经常要去的地方,这里的环境创设也可以留下孩子成长的轨迹。最近,孩子们总是在盥洗室里打闹,并出现了拥挤的情况。为此,我们以游戏的方式在盥洗室开展了一次环境创设活动。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吹塑纸拿出来,玩起了“水贴画”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但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图形,还按照教师的要求拼贴出了一幅幅“盥洗室”游戏规则图。在“水贴画”的游戏中,孩子们不但完成了环境创设的任务,同时复习了排列与拼贴的知识。这一次环境创设的地点发生了变化,也有效调动了孩子们进行环境创设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他们的拼贴经验,实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新水平。在盥洗室环境创设中,孩子们与环境充分互动,建立起“盥洗室”游戏规则,将有效发挥他们“无意注意”的优势,在环境创设中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采用了主题教学的形式,在主题教育教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邀请幼儿共同参与,使环境更富有童真童趣,因此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本文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切入,对主题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也为教育同仁充分开发和利用环境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潘衡衡,程东亚.拉萨市幼儿园室内物质环境创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8(33):45-46.
[2]袁俊彦.浅谈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