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益民 王文帅 汪书琪
摘 要:本文通过自建的语料库,计算《骆驼祥子》中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语义韵倾向,并分析葛浩文和施晓菁两位译者对该结构的语义韵翻译策略,从涉身性角度探究译者翻译差异背后的原因。统计发现,该汉语结构总体呈积极语义韵,在大部分情况下两位译者都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语义韵,均采用构建相似类联接、句式转换、删减法。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侧重不同,如葛浩文多采用句式转换法,而施晓菁则多使用构建相似类连接法。
关键词:“连词+动词+能”结构;语义韵;翻译策略;涉身性
引言
“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语料库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Louw在2000年提出了语义韵的工作定义:“语义韵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一贯的搭配,呈现出消极或积极的语义。”卫乃兴和李晓红(Wei&Li2014:109)提出了测量语义韵强度的计算方法,即:PS=Fpos./Fn.;PS=Fneg./Fn.,其中PS为语义韵强度,Fpos.为积极倾向索引行的出现频数,Fneg.为消极倾向索引行的出现频数,Fn.为节点词的词语索引的总频数。本研究就是使用上述两位学者的方法,针对汉语“连词+能+动词”这一复合结构层面的语义韵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拟提出以下问题:1)《骆驼祥子》中文文本中“连词+能+动词”结构的语义韵情况。2)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对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语义韵的英译策略。3)从涉身体验的角度探究译者翻譯策略差异背后的原因。以中文《骆驼祥子》为源文本,自建了两个平行英译本,分别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所译的Rickshaw Boy和中国译者施晓菁所译的Camel Xiangzi,自建的平行语料库总量为317,826。使用CorpusWordParser工具进行分词和标注词性,使用AntConc软件对“连词+能+动词”结构进行检索。使用Tmxmall软件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句子对齐,导入ParaConc软件进行平行搜索,以便进一步对比“连词+能+动词”结构语义韵的英译情况。
首先,从《骆驼祥子》汉语语料库中的293条“功能词+能+动词”检索项中收集了19个带有动词的“连词+能”类联接结构,包括4个“并列连词+能+动词”、9个“转折连词+能+动词”、4个“假设连词+能+动词”、1个“条件连词+能+动词”和1个“让步连词+能+动词”结构。其次,通过组内三名专家对语义韵进行判断。根据卫乃兴语义韵强度计算公式:PS=F/FN计算出语义韵强度,分别得出《骆驼祥子》中“连词+能+动词”各个类结构的语义韵情况。进而,在平行语料库中,提取带有“连词+能+动词”结构的句对,判断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成功地传递出原文中的语义韵以及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最后,从涉身性角度出发,分析两位译者翻译策略不同的原因。
二、《骆驼祥子》中“连词+能+动词”语义韵统计结果
“连词+能+动词”结构在《骆驼祥子》原文中共出现19次,连词种类分别为“而且”“既”“同时”“又”“可是”“倒”“而”“反倒”“要是”“只要”以及“即使”。可分为以下5种结构:“并列连词+能+动词”结构、“转折连词+能+动词”结构、“假设连词+能+动词”结构、“条件连词+能+动词”结构与“让步连词+能+动词”结构。
通过计算语义韵强度,发现《骆驼祥子》中“并列连词+能+动词”语义韵是积极的,共选和语境是多样的,其积极语义韵强度为75.0%,高于50%,可以判断该语义韵是积极的。同理,通过Antconc考察“转折连词+能+动词”结构中的语义韵,发现9种类型的“转折连词+能+动词”结构,其中7种都与积极的动词搭配,如,“可是能,倒是能”+“相信活着”“多嚼一会”“护着你,疼你呢”等。该结构的积极语义韵强度为77.8%,高于50%,可判断语义韵也是积极的。同样的方法,《骆驼祥子》中“假设连词+能+动词”的4个结构中,2个例子显示出积极的态度。检索还发现,唯一的“条件连词+能+动词”结构“只要+能+动词”,唯一的“让步连词+能+动词”结构“即使+能+动词”语义韵都是积极的。
三、译者翻译策略背后的涉身体验因素
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身体经验、环境经验和文化经验往往被视为涉身认知三个主要的领域。通过对比发现,葛浩文和施晓菁翻译策略选择上存在不同,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译者涉身性进行分析。葛浩文使用最多的翻译策略为句式转换,共10次,占比50%。而施晓菁采用句式转换为8次,占比约42%。二者所占比例为1.2:1。施晓菁采用的相似类联接次数为为8次,占比约42%。相比之下,葛浩文则使用了6次,占比30%,二者比例为1.4:1。两位译者翻译中都使用了构建相似类联接结构、句式变换、删减法等。但二者又存在差异:1施晓菁更多使用相似类联接结构,即倾向于顺应源语言的语境及结构;2葛浩文使用的句式转换次数较多,更倾向于英语的表达;3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在数量上多于施晓菁。两位译者的语言背景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施晓菁受汉语语法规则影响较大,葛浩文对英文的使用更加灵活,经验也更加丰富。
结论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的语义韵进行了统计,得出该结构汉语的语义韵倾向,并在涉身性指导下分析了《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翻译策略的异同。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Johnson. 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ouw,2000.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C]//C.Heffer,H.Sauntson&G.Fox.Words in Context: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3]Naixing Wei. & Xiaohong Li. 2014.Exploring semantic preference and semantic prosody across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roles for cross-linguistic equivalence[J].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 Theory(01).
作者简介:
仝益民,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tym999@dlut.edu.cn
王文帅,硕士,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汪书琪,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