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永锋
摘 要:在如今,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要求教师在如今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深入优化。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找出来进行筛选,将其中已经不适合如今教学现状的教学部分抛弃,再结合如今的新课改思想,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理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优化;教学研究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习科目,通过其学习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达成有效的发展。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当,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性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低落,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并且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数学教学策略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就要能结合新课标的教学改进要求,将教学的优化重视起来,并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结合生活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学习动力的来源,若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保持一个较高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动力也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往往是基于知识传授而开展的,这种教学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够紧密,其内容也较为枯燥,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也较为低下。所以为了达成教法的改革,实现教学的有效优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先改变传统教学中较为枯燥的教学设计,将实际的生活化内容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实现数学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处理。进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引领之下感受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这一章的教学时,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在本课的实际中,教师就可以以某一个班级的体育成績为分析对象,进行这一课内容的有效分析处理。教师可以结合相应分数的展示,使学生明确何为平均数、何为中位数、何为众数。在明确了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体育成绩的分析,判断这一班级中学生的体育能力。通过此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设计,实现直观教学
教学工具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其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工具的单一化,教师在教学时所能使用的教学工具往往只有教材与黑板,这样的教学工具在进行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实现比较好的展示。但当进行几何与函数相关的抽象知识教学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教师很难借助简单的教学展示使学生达成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的突破,这使得教学的效果受到了限制。而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得到有效的应用,这种教学工具相比于传统教学工具而言其可以直观地对抽象知识进行直观展示,基于此,教师若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直观化。
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的图像”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实现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的展示功能为学生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再结合对函数解析式各项系数的变化,使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所发生的变化。通过此过程,学生对相应函数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教学的直观性也大幅提升。
三、结合实践性活动设计,达成能力提升
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已经不再是数学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而单纯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的,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能结合教学实际,联系学生的兴趣,创建实践性的活动设计,进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相应图案的设计,实现对所学知识能力的有效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应用基础的图案进行平移、旋转等处理方式,生成一系列新的图案,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相应图案的拼接设计,实现新图案的有效设计,通过此活动就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优化,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要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师要能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际,让学生通过对相应知识的有效认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也要能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地运用其中,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化;教师还要能结合实践性的活动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对相应活动的参与,实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2):157-158.
[2]李志丽.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3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