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千百年来,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备受文人墨客的崇敬与欣赏。他的人生,以通透为底蕴,历尽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遥映人间冰雪样,苏东坡当如是。
一、新绿:诗酒趁年华
在苏东坡一生绚烂多姿,他考得了科举,做得了官,写得了诗赋。既能策马扬鞭,也能温炖美食,不但会吟诗作画,也会参悟佛理。他像是一个全才,他所有耀眼的才华背后,是一个充实有趣、好奇勇变、臻于精神富足的灵魂。所以即使身处逆境,他都不会心如死灰、自暴自弃,反而是怀揣着最美好的希冀,理想不死,心志犹存。这种勇于进取,快意人生的豪迈,使得我们读苏东坡时永远感觉生活可爱、万物欣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水初成,春林初盛,春花初茂。烟雨蒙蒙之时,最是心有暗沉;酒过三巡,醒来思乡嗟叹。每当过往的忧思萦绕心间,他总是能冲淡这份哀默。青春易逝,时不我待,若总顾影自怜,耽于消极,岂不任年华流走,空留遗憾。趁着风光正好,何不放目四海,游走天下,把握当下好时光,待回首时,只见快意潇洒。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一个文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深度恰恰决定了他的文学高度,苏东坡的诗词中总是流露着一种淡视人间苦楚与忧愁的廓然无累心态,不是因为他天然能够过滤负面情绪,而是他始终能够在乐与悲之间找到适合自己行走的维度,与自己握手言和。眼前的时光值得被珍惜,人生中也有许多有趣多姿的事物等待去探索。这也是他在文学作品中留给后代读者最深刻的启示。“诗酒趁年华”,年华不老,来日可期,走出悲欢哀怨的束缚,这也正是他清醒的人生底色,如初春的新绿,蓬勃盎然。
二、月白:不思量 自难忘
情深意重是苏东坡最直击人心门的人格魅力,人生的境遇无法激发同感,但最质朴真诚的思妻之情让无数读者红了眼眶。不必去追证他们二人的相识、相知与相伴过程,一首短词寥寥数语、字字珠玑,足以观照所有的思绪,痛彻心扉的思念与苦楚。感情是有义之人的软肋,他可以抵挡外来的一切狂风暴雨,他可以在困窘中坚强生存,他可以在落魄中依然任安自得,可唯独面对最亲爱却阴阳两隔的妻子之时,一向达观的苏东坡流下了眼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向任真豁达的苏东坡对妻子的倾诉之语。十年阴阳两隔,内心的苦楚你无法听到。岁月催人老,如果我们相逢,你认不出我来。可是你在我心中依然青春姣然,温婉恬静地在窗前梳妆打扮。我们互相注视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有裹挟万情的眼泪簌簌流着。松涛深沉,你安息的地方也是我永远肠断的地方。苏东坡的诉说力透纸背,情真意切,肝肠寸断。不思量,自难忘,因为对一个人的爱已经刻进骨子里,你虽已离我而去,但却以为你依然在我身旁。
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内心柔软、重情深思的一面。通透的人生底色需要忧伤感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乐观豁达。这底色是赤红而不是暗灰,这种感情坦荡磊落,这份追思感人肺腑。他的心底始终为故人留着位置,百味人生中也少不了痛别离、不复见的哀婉和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言为心声,泪随笔下。一样的月夜,一样的思念,苏东坡的人生底蕴中也因这份清冷的悲痛而真实高贵,如悬挂在漆黑夜空中的月色。
三、湛蓝: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的那段时光里,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尝试了许多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洽,而不是沉溺于悲伤之中昏沉度日,也没有整日感慨憤懑怀才不遇,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一个精神空间富足的人,他总是能够找到当下应该去完成的使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任真放达,在雨中欢快前行,悠然自得。身着蓑衣,手持拄杖,脸庞微醺。自然的风雨跟他人生的风雨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自可安然归去,无所谓风雨,无所谓阴晴。“只有经过实在的贬谪之悲的浸泡和过滤,也就是经历人生大喜大悲的反复交替的体验,才领悟到人生的底蕴和真相,他的旷达性格才日趋稳定和深刻,才经得住外力的任何打击。”苏东坡早已走出了因外物的变换流转而伤春悲秋的局限,没有颓唐感伤、狂狷激怒,他自然温润,像是一个乐天派,人生的通透底色也在这里得到圆满绘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是余秋雨对苏东坡过尽千帆、归来任安的人生境界和性格魅力的阐释,涵盖了他一生中面对许多困境时以及在困境中突围的心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东坡想把余生寄托在江海这样宽阔无边、蔚蓝高远的地方,这是他的追寻和向往,这种追寻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他依然天真自由,达观自洽,人生的底色像天和海一样湛蓝无染。这份洒脱与坚守恰恰是他带给古往今来无数失意之人的一个良方。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难得的全才,但他一生的著述和功绩都植根于他通透的人生底蕴。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他历经苦难,依然保持着人性中的本真和善意;一贬再贬,也不忘寻找生命中的诗意和远方。他的人生是一幅宽阔而鲜活的画卷,“通透”是这幅画卷的底蕴。他对年华的珍视和憧憬构成一抹新绿;对故人的思念与感怀染就一弯月白,对人生悲喜淡视绘成一片湛蓝。这些素净的色彩构成了他的人生底蕴,通透澄明,温良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