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庭
摘 要:公路交通和经济本身就属于较为复杂的系统,但是他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建设适应性公路交通,保证两种之间可以达到共同发展,不仅可以对他们的关系进行调整,还可以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影响公路交通适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定量进行阐述,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适应性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投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也随之逐渐降低。但公路交通发展规模是否合理、发展方式是否规范等问题仍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
一、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公路交通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内生关联的复杂关系,其适应性也体现在多方面。通过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分析,能够掌握公路交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公路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路网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对公路交通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若公路交通滞后于社会经济,将会导致现有的公路工程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公路交通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实现“适应型”公路交通的建设,确保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
2)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派生出相应的运输需求,在特定条件下这种需求可通过公路交通中的服务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道路运输,这符合供需平衡的经济规律。在某一时期内,公路交通所能够提供的运输供给量在确定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供给量满足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还应实现派生需求的供需平衡。从宏观角度判断供需平衡来说,在公路交通中的路网规模以及等级结构等方面,都应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平衡,确保公路交通等级结构的合理性。从微观角度分析,应考察公路交通建设的网络节点、路段类别等各个环节,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供需平衡。
3)随着公路运输规模发展的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突出,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路交通系统也应向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离不开各项资源的投入,为了实现区域公路交通经济的适应性,应强化资源配置,实现能源资源节约,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在建设发展中存在浪费现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
2.1外部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综合交通体系的影响,在整体的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有5种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公路运输作为子系统而存在,必须服从于交通运输事业整体的发展。其次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上升到战略高度,环境保护在公路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也是影响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2.2内部影响因素
由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构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复合系统,系统演化的内因体现为:①产业结构的转变,不论是人还是货物的位移需求都需要通过交通运输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完善的交通运输将会形成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外界的投资,加快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各项生产要素也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类转移需要由交通运输来实现。②公路建设规模,为了保证公路运输的服务能力,强化经济适应性,需要转变公路建设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为前提,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社会经济的运行周期受到公路规模以增长速度的影响。因此在公路运输管理方面也有所变化,运输市场化管理与经济适应性息息相关。③技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公路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升级装备水平,促进经济适应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量分析模型
公路交通运输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市场正发生着改变,为此,必须对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公路运输发展在整个交通运输业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更好地分析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适应性,本文对其进行了以下探讨。
3.1协调发展度
作为事物、系统特性表达的指标,适应性的大小可进行测度,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公路交通经济适应度的计量。为达到公路交通适应经济發展需求,确保在发展速度、水平与社会经济系统中实现与公路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度对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性进行全面衡量。为此,必须先建立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这是科学评价两者发展是否协调的重点。因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存有密切关联性,一般选取定性、定量充分结合的方式作为评价指标。其次,建立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通过若干指标评价方式对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进行评价,应将若干表达被评价对象不同方面与不同量纲统计指标进行相对评价值的转化,此过程与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息息相关。最后,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在对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两系统关系明确的前提下,可遵循一般系统论内系统演化思想进行两者动态协调模型的构建。
3.2潜在供需均衡度
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一般均衡定义可理解为,一个经济系统内,根据相应比例所能承受现阶段运输供给品质运输需求对运输供给状态加以满足。该比例被叫做平衡水平R,其公式为R=S/D
其中,运输需求总量由D 表示,运输供给总量由S 表示,当增加R 时,系统与一般均衡越接近,如减少R 系统,其稳定性则越低。
交通运输需求伴随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运输供给往往受到运输需求的影响,在既有运输与经济环境下实际出现的运输量必须与运输需求量相符,但无法对运输需求程度进行完全体现。实际出现的交通量也无法对交通系统提供最大供给能力,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运输系统潜在供给能力,系统资源在社会经济利用较为充分的状态下进行最大服务能力的提供。
3.3资源利用效率
(1)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评价公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需定量分析公路交通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部门效率体现为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公路交通需利用投入的各类资源要素,如人力、物力等,将有一定数量服务产生进而对经济活动需求加以满足。
(2)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在评价公路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时可选取Malmquist—DEA方式,其中公路交通系统的投入资源为输入指标,公路交通系统产出运输量为输出指标。按照指标选用规定,对数据可得性进行充分考虑。本文公路交通资源投入指标包括营运车辆数、公路交通占用土地面积等。公路交通客货运量等为产出指标,具体如表所示。
3.4环境友好指数
环境承载力往往会制约公路交通的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最污染环境,为全面分析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必须制定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指标。在环境友好指数评价中必须将公路交通对人民生活环境等影响程度进行充分考虑。
四、结束语
随着公路运输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形成区位优势,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马炳享. 公路网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张盈.我国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