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阅读

2019-10-21 09:18莫言
初中生·作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讲故事耳朵男子

莫言

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样一个题目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作家,除了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才。他们有的5岁时就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6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我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惭愧。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当然,我必须承认,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也是用眼睛读过几本书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农村,能找到的书很少。我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把那几本书换到手读完之后,就错误地认为,我已经把世界上的书全部读完了。后来,我有机会进了一个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多么可笑。

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最关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几头牛羊的饥饱,以及我偷偷饲养着的几只小鸟会不会被蚂蚁吃掉。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这样的人在我的童年印象中,是像神灵一样崇高伟大的。当然,在我成了作家之后,我知道了作家既不崇高,也不伟大,有时候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卑微和渺小。

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如前所述,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但我更可以骄傲的是,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我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他们讲述的故事神秘恐怖,但十分迷人。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动物、植物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譬如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当然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死去的祖先的惩罚。当然这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我干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在他们的故事里,大部分动物都能够变化成人形,与人交往,甚至恋爱、结婚、生子。譬如我的祖母就讲述过一个公鸡与人恋爱的故事。她说一户人家有一个待字闺中的美丽姑娘,许多人来给这个姑娘说媒,但她死活不嫁,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如意郎君。姑娘的母亲就留心观察,果然发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到从女儿的房间里传出一个男子的声音。母亲白天就盘问女儿,那个男子是谁,是从哪里进去的。女儿就说这个青年男子每天夜里都会出现在她的身边,天亮之前就悄悄地消失。女儿还说,这个男子每次来时,都穿着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母亲就告诉女儿,让她下次把那男子的衣服藏起来。等到夜里,那个男子又来了。女儿就把他的衣服藏到柜子里。天亮前,那个男子要走,但衣服找不到了。男子苦苦哀求姑娘将衣服还她,但姑娘不还。等到村子里的鸡开始啼鸣时,那男子只好赤裸裸地走了。天明之后,母亲打开鸡窝,发现从鸡窝里钻出了一只浑身赤裸的大公鸡。让女儿打开柜子一看,哪里有什么衣服,柜子里全是鸡毛。这是我少年时代听过的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后来,每当我看到羽毛华丽的公鸡和英俊的青年,心中就产生异样的感觉,感到二者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公鸡变成了青年,就是青年变成了公鸡。离我的家乡300里路,就是中国最会写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龄的故乡。当我成了作家之后,开始读他的书,发现书上的许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说过。我不知道是蒲松龄听了我的祖先们讲述的故事写成了书,还是我的祖先們看了他的书后才开始讲故事。现在我当然明白了他的书与我听说过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当然他们讲述的历史是传奇化了的历史,与教科书上的历史大相径庭。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同时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提高。在他们的历史传奇故事里,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一个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容貌绝伦的娼妓,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故事,而讲述者在讲述这些人的故事时,总是使用赞赏的语气,脸上总是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当然更愿意向这种民间的历史传奇靠拢,并从那里汲取营养,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激动人心,必须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必须在讲述这惊心动魄的故事过程中塑造出性格鲜明、非同一般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在我父亲他们讲述的故事里则比比皆是。譬如我父亲就讲过,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一次吃了半头牛、五十张大饼;当然,他的能吃与他的力大无穷紧密相连。父亲说这个人能把一辆马车连同拉车的马扛起来走10里路。我知道我家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远房亲戚,我父亲这样说,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性,这其实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后来创作小说《红高粱家族》时,我借用了这种技巧。《红高粱家族》开篇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跟随着我爷爷余占鳌的队伍去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其实我爷爷是个手艺高超的木匠,我父亲是个老实得连鸡都不敢杀的农民。当我的小说发表之后,我父亲很不高兴,说我诬蔑他。我就说,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你不是说咱家那个远房亲戚一次能吃半头牛吗?我父亲听了我的解释后,明白了,并且一言就点破了小说的奥秘:原来写小说就是胡编乱造啊!

其实也不仅仅是上了岁数的人才开始讲故事,有时候年轻人甚至小孩子也讲故事。我十几岁时听邻居家一个5岁的小男孩讲过一个故事,至今难忘。马戏团的狗熊对马戏团的猴子说:“我要逃跑了。”猴子问:“这里很好,你为什么要逃跑?”狗熊说:“你当然好,主人喜欢你,每天给你吃苹果、香蕉,而我每天吃糠咽菜,脖子上还拴着铁链子,主人动不动就用皮鞭子打我。这样的日子我实在是过够了,所以我要逃跑了。”我当时问他:狗熊跑了没有?他说:没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猴子去跟主人说了。

在我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中,民间戏曲,尤其是我的故乡那个名叫“猫腔”的小剧种,给了我深刻的影响。“猫腔”唱腔委婉凄切,表演独特,简直就是高密东北乡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猫腔”的旋律伴随着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农闲的季节里,村子里搭班子唱戏时,我也曾登台演出,而我扮演的都是那些插科打诨的丑角,连化妆都不用。“猫腔”是高密东北乡人民的开放的学校,是民间的狂欢节,也是感情宣泄的渠道。民间戏曲通俗晓畅、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文,有可能使已经贵族化的小说语言获得一种新质。我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就是借助“猫腔”的戏文对小说语言进行变革的一次尝试。

当然,除了聆听众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在动物鸣叫的声音里,最让我难忘的是成千上万只青蛙聚集在一起鸣叫,那是真正的大合唱,声音洪亮、震耳欲聋,青蛙绿色的脊背和腮边时收时缩的气囊,把水面都遮没了。那情景让人不寒而栗、浮想联翩。

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我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20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象能力和保持不变的童心。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可以获得知识,但很难获得想象力,尤其是难以获得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想象力。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20多年用耳朵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猜你喜欢
讲故事耳朵男子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耳朵在哪里?
年轻男子
借我用一下
讲故事
满脸通红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