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10-21 07:26潘颖张宇舟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环境

潘颖 张宇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改革,以达到降低污染和引导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转变。绿色发展呼唤绿色审计监督,绿色审计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绿色审计概述

绿色审计,又称为环境审计,生态审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绿色审计依据会计、审计特有的方法体系,核算、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企业的绿色财富和社会效益,目的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与环境履约责任有关的会计信息。绿色审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审计原则,对企业、政府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的合法性、真实性、相关性等予以鉴证,监督促进相关主体绿色社会责任的履行,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绿色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绿色审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制度安排。绿色审计的职责在于监督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环境责任的履行为审计对象,对环境情况、环境经济责任进行鉴证,其实质是“生态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环境规制的方法,大部分是从环境问题出发,直接着手管控,这就会激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的地区为了提高地区的GDP让关闭的高污染工厂死灰复燃,在环境问题上进行舞弊。而绿色审计是从环保的对立面——发展经济的层面上入手,从企业的经济业务中提炼有效信息,在考量企业经济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考量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是否到位,监督企业对环保政策的落实情况。绿色审计能有效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让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法规不再是一纸空文,切实做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监督提升到制度的层面,让监督真正有效,让钻空子的企业无处藏身。

(二)绿色审计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企业是绿色产业的主体。在环保监督日益严厉的经济环境下,以绿色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从“要我环保”转向“我要环保”,进而实现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企业是绿色发展的主体,绿色就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最优化。企业将环境责任报告纳入年度会计报告,并接受第三方独立审计,将有效地规避環境风险,把握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融资等内部活动进行绿色审计,而不是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将有效地实现绿色制造、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统一。

(三)绿色审计有助于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纵观国际绿色审计的发展,源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经过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后,进入战略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环境审计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因为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制度的构建滞后于环保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企业、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匮乏、缺失造成了这一强制性模式的采用。绿色审计的本质是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环保意识增强的相互作用下引发的诱致性变迁。绿色审计与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能有效提高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与各方面。

绿色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创新审计思维,改变审计思路。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应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全面审计观,明确审计活动不能仅满足于抽样分析,而应对来自财务报表、社会责任报告、社交媒体等渠道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以提高审计决策的有效性。在建立全面审计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培养持续审计思维以及风险意识。以全面、持续、系统的审计思维为导向,应积极拓展绿色审计的思路,充分、有效运用与绿色发展有关的大数据,发现审计线索,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绿色审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二)构建绿色审计框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绿色审计制度的构建是开展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经济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监督和保障功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虽然环保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绿色审计概念、范畴仍无清晰界定,绿色审计的开展缺乏可行的、系统的和统一的理论指导。绿色审计框架的构建应基于法律、法规的层次,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规制合法性审计、规范合法性审计以及认知合法性审计。规则合法性审计主要监督企业对中央、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以及环保费用的缴纳情况;规范性审计主要表现为投资者、社会公众、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的要求,应从环境管理的结构、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审计;认知合法性审计主要关注组织层面和管理者个人层面对绿色发展问题的认知。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西方绿色审计源于为规避环境问题带来的法律风险而自发开展的内部审计,而我国的绿色审计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审计标准落后于绿色审计的实践。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如何将顶层设计落地,如何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资本纳入微观经济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统计核算体系中,是让绿水青山转变为可计量、可考核的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的年度考核体系中,应减少县市区等GDP考核指标,充分考量经济绿色化、发展动能绿色化、协同发展绿色化等能力,充分发挥绿色考核的导向作用。就企业绿色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而言,应充分考虑企业的能源效率、水资源效率、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及产品的环保性等指标,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社会文明等方面全面评价,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绿色绩效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经济的发展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复合型绿色审计人才的出现。绿色审计兼具环境责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双重性质,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知识,还要具备环境知识,并能将二者综合应用。因此,在对会计从业人员普及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知识的同时,加强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以满足通过绿色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通过培训提供绿色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对于专业性强、综合要求高的审计项目,应建立专家库以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从长远来看,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

(五)构建绿色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绿色信息的采集,是绿色审计实务发展的基础,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绿色审计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实时檢测环境资源的变化,使对森林、湖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计量成为可能。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的设立,为绿色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对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装备和多手段综合应用标准、统一调查内容、统一时间结点、统一综合判读标准、统一区域功能定位标准、统一载录手段、统一建立资源信息储存及共享平台,是准确掌握自然资源现状和趋势的关键,也是绿色审计开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信息采集难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绿色审计案例库,也有助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促进绿色审计质量的提高。同时,绿色审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为审计人员从企业外部评价对绿色绩效评价成为可能。报纸、微博等媒体对企业环保绩效的评价、企业获得的环保奖项、企业获得的专项贷款,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的可获得性,为识别绿色发展中的风险点,发现问题和寻找审计线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色审计。通过绿色审计体系的建立,将环保问题转化为环保成本、环境效益等可核算、可计量的项目并进行披露。绿色审计不仅要调查企业的经济业务状况,还要了解环境治理投资和污染治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并配合严厉的惩罚。通过绿色审计督促企业做对环境保护有利的事,落实环保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