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2019-10-21 06:46李建于昌伟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文档笔者

李建 于昌伟 孟延豹

前言: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设计适量的操作练习,让学生经过不断练习,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因为学生的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不开展重复训练,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从而使得学习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但重复练习和保持兴趣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以提高课堂效率,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传授计算的基础知识,还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借助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但是,重复练习和保持兴趣是—对矛盾体,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教学方法,做好相应设计,让学生学起来容易,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合适的演示时间是演示成功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复杂,学生需要观察并模仿教师的演示才能完成的则先演示后练习;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则要求学生看书后,按照书中的讲解直接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操作中的共同错误,再针对错误进行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确定演示的详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演示内容,演示的速度一定要慢,尽量做详细讲解,演示的次数要增加,并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如果教学内容简单,就少演示或者不演示。演示做到由易到难,下一次的演示要在上一次的演示基础上有所深化,做到循序渐进。通过演示、练习,再演示、再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操作方法,培养技能。例如,笔者在讲授word文本编辑的时候,在教學开始,会将编辑之前与编辑之后的文档同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寻找不同之处,在学生制作过程中,会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2.分层教学法

如今,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教学建议第四点提到:“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对已经熟悉教材内容,并且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且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拓展任务;对不熟悉教材内容,缺乏计算机基本知识,不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演示,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授Word文本编辑的时候,发给学生两个文档,第一个文档是要求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艺术字的应用、对齐方式等,第二个文档除了这些要求外,还有对段落的设置、页面设置以及项目编号等的要求。第二个文档相对于第一个文档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快速且顺利完成第一个文档的学生可以选择再完成第二个文档,加深对技能的运用。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可采取比喻教学法,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如讲解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任务驱动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教学建议第二点“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提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时,常在给出任务的同时就明确任务目标,然后带着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做完后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笔者认为,在课堂上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能急于讲解,应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以前没有学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列在屏幕上,明确这就是这个任务的目标。要想学生能提出这些任务目标,教师必须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再介绍新知识,学生也就自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知。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打开两个文档,一个是没有编辑的文档,一个是图文混排的文档,首先让学生找不同,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笔者再将这个任务的目标显示出来,通过筛选,让学生明确其中哪几个选项是以前做过的,哪几个是没有做过的。之后,再提问“没有做过的选项如何制作”,并要求学生自己查看格式菜单尝试制作。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通过探索,发现Word菜单中的新功能,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统一讲解,使学生能及时明确错误,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创新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的中学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都非常感兴趣,但如果教师上课时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小学时就学习过的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也会渐渐地消失。因此,教师可打破教材结构,按照教学需要将某些章、节或知识点重新组合,在教学内容上创新,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解Word小报中插入背景这一操作时提问:在小报中插入背景有几种方法?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有两种,一种是格式背景,另一种是插入图片,然后图片板式设置为底层。可教材中介绍了前一种,笔者接着提问:这两种格式各有什么缺点?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第一种方法不能调整图片大小,如果图片大小比页面小的话会平铺图片造成背景不美观,第二种虽然可以调整图片大小,但是图片会挡住页眉页脚的显示。这时,笔者顺势提出了word中“层”的概念,为什么会有底层的概念,为什么会有页眉页脚不显示,都是因为word文档的页面也是分层的。一般情况下,背景是最底层,然后是页眉页脚,最后是文字图片,所以插入图片之后尽管设置了底层,也是处于页眉页脚的上层,会挡住页眉页脚。那么应如何插入图片不挡住页眉页脚,还可以调整图片大小,使图片成为完美的背景呢?笔者提示道,在输入页眉页脚的状态下,插入图片,试一试能不能实现。学生经过验证,这种方法果然可行,解决了以上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使其对word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结语

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强化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设计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后记

笔者一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目标的重点是对策略的学习,而软件操作技能并不是很重要,看了李建老师和于昌伟老师写的本文后,笔者瞬问被点醒,如果学生没有操作技能,操作不熟练,那么对于策略的学习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效率,保持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其实对达成总体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文档笔者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轻松编辑PDF文档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Word文档 高效分合有高招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