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梅 蔡仁 沙比提·哈里木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需各地各部门积极参与,发挥组织合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进步与农民优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气象服务为视角,分析了气象服务与“三农”问题存在的关系,根据新时期气象服务需求,依托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三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构建,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服务;体系构建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三农”工作是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的重要目标。基于气象与“三农”问题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将气象服务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构建科学且完善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成为新时期气象部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以下是笔者对气象服务“三农”两个体系构建的一些经验,供参考。
1 气象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原因在于:农业对天气的敏感性较强,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例如,强降温、暴风雪等天气会对未成熟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出现减产、歉收等问题,从而造成农户经济损失,影响农业市场稳定。2010年吐鲁番地区受到60年不遇大冰雹,造成经济损失16.2亿元,农业农村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气象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具备不可避性,加之气象灾害类型较多,不同灾害影响不同,但从整体层面来看,气象灾害的影响具备大范围、大规模、高破坏等特征,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农户养殖、农业农村建设上,也体现在生态系统稳定、基础设施建设上等方面。在气象灾害中,干旱、洪涝、酸雨、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1998年洪水(受灾人数2.23亿,死亡人数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60亿元)、2007洞庭湖鼠害(20亿田鼠对22个县防洪堤坝与800万稻田造成严重损害)、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超过6922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1亿元)等。
气象灾害的不可避性决定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气象预测、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人工干预气象变化等,可有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不利影响。例如,气象局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利用媒体媒介向受众提供天氣信息,为农提供气象灾害保障服务,使农户做好天气变化防范措施,降低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局根据市政府“三农”工作规划,提供特色农业气象保障服务,通过气象宣传、气象跟踪服务、人工影响服务等,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 新时期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业务技术体系构建策略
2.1 掌握新时期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新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农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三农”工作产生了新变化,具备了新要求。气象部门要想为“三农”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在为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需对为农服务新需求具备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已确定服务目标、服务内容,为“两个体系”建设指明方向。在深入学习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三农”建设思想,解读新时代“三农”建设战略方针与目标要求时,发展气象部门需凭借自身在气象监测、预测上的优势,为“三农”提供如下气象保障服务:第一,服务于粮食的安全与高质生产。第二,服务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核心,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第三,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针对性、专业性信息,在气象灾害防治的同时,便于农业结构、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围绕“精准扶贫”为“三农”提供特殊气象服务,如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服务、特色农产品病虫害预报、气象知识科普等。
2.2 立足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完善体系构建内容
根据新时期气象为“三农”服务需求,从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环境等方面入手,落实“两个体系”建设优化措施,实现为“三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构建的完善。例如,通过机制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部门防御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能力、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人工影响气候变化能力等的提升。又如,加强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推进气象监测、预测、预警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提高气象监测及时性、准确性,并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应用,进行气象灾害预警,帮助农民有效规避气象灾害风险。
3 结论
构建气象为“三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是新时期气象部门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等的重要表现。对此,气象部门在明确体系构建重要性的基础上,需从多层面入手,落实“两个体系”建设措施,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