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对话”离不开人的精神、情感。在作者、角色、读者的“对话”互动中,动态的情感交流逐渐产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疗愈效果。本文从小说的不同对话关系入手,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对话疗愈”,其主要体现在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三方面。
巴赫金提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强调了“对话”的重要作用。对话文体是小说叙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塑造角色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途径,能够让个人或社会始终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
一、作者、读者对话——消解隔阂
文学叙事中,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消除了与他人交谈时的心灵隔阂,在角色经历的带入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文学叙事的心理疗愈作用源于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挖掘,对于社会固有观念的反叛,对于伦理良知的共情,对于人的无限潜力的认可。这是一种借由文本的“自我的对话”。
(一)叙事背景的“独白”
《法国中尉的女人》写道:“波尔坦尼太太的豪宅是摄政时期(1811-1820)兴建的。”作者对故事历史背景的解说,将小说中的时间线和作者所在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融合,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时间线索之间穿梭。作者以社会历史为基础预设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意识地“为读者讲述故事”,建立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为读者深刻理解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提供了条件。
(二)“作者”角色的参与
作者有意识地设置了“作者”这一角色,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为读者讲述了生活在19世纪莱姆镇的主人公的生活。文本写道:“我夸张了吗?也许是,但是我的话是经得起检验的。”作者以一种置身其中的“作者”角色的角度对小说情节加评说。观点一致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宣泄,观点不一致时则引发读者和作者的“争吵”,使读者可以跳出文本进行反思,疏导自身的精神郁结。
(三)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采用一种有待思考的批判视角与读者进行直接的“对话”,邀读者一起完成整个故事情节。例如,小说写道:“你可以看得出来,查尔斯眼界很高。”作者与读者商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生活的变化、出场角色的取舍等多方面内容,使读者感受到异乎寻常的尊重和重视,感受到深刻的存在感和心理疏解。
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文学理论家开始关注语言的多重含义,认为只有结合具体境况才能够理解文本具体表达的含义。后来,巴赫金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学语言的分析,将叙事文本视为一种动态的“对话”活动,显示出后现代主义文学审美之中独特的破碎性、荒诞性。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消解了传统小说叙事的权威视角,亲切有趣,充满乐观积极的情感力量。
二、角色间的对话——疏导情感
19世纪以来,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宗教信仰等受到工业革命的极大冲击,欧美社会中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文学作品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开始注重对个人内心的深度阐释,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构建出恰当的“对话”关系,以纾解阅读者的精神负担。
(一)亲密关系间的对话
小说男主人公查尔斯与欧里斯蒂娜订婚时,两人处于一种浓情蜜意的语言交谈状态,最终却没有达成婚姻,因为二者交谈时很多时候查尔斯都处在被动参与、被动回答的状态。查尔斯与女主人公莎拉对话时始终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莎拉少言寡语、温顺沉默,这种双方声音上的不平等反而促成了情感上的平等对话。小说以角色为介质,体现出“对话”形式的复杂多样。
(二)阶层关系间的对话
《法国中尉的女人》描写了许多不同阶层的人物,最突出的就是封建從属与自由雇佣的关系。查尔斯与萨姆是典型的主仆从属关系,但随着查尔斯贵族身份的落寞,萨姆主动将其转化为雇佣关系加以解除。角色阶层地位的转变对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情感层面的平等与身份地位的平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于平等关系的追求和称赞是当代社会人们深有感触、倾心向往的。
(三)价值信仰间的对话
角色间的“对话”则显现出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体现出“对话”对于角色的精神救赎。波尔坦尼太太通过与神父的交谈、与萨拉的交谈,感受到了源自宗教精神信仰的救赎;萨拉通过与医生的交谈,缓解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查尔斯通过与医生的交谈,排解了自己背弃婚约的负罪感。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体会到角色“对话”中的救赎效果,从而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疗愈。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多个角色通过对话纾解心中愁闷,求得心灵上的宽慰,或表达鲜明的指责和批判态度。“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读者理解角色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的重要介质,使读者在阅读接受时能够不断反思自身的观念和态度,感受到精神的净化。
三、角色、读者的对话——完满愿望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说,“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会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白日梦”,读者阅读时的再创作同样是一种“白日梦”。在这种潜意识的纵情恣意之中,读者得以充分地体会和表达日常“对话”中无法言说的观点和情感。
(一)他者话语的借用
麦考利(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贝德克尔(19世纪德国出版商)等时代人物的出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当时的读者可以贴切地感受到小说人物所处的生活境况。这些政治家、学者、社会人物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在不同的情感态度下,不同的人物和形容词成为作者为表达自身观点借用的“他者话语”。读者得以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游刃有余,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批判性地思考种种切身的社会问题,选择符合自身愿望的故事愿景。
(二)爱情、自由的追求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写道:“一切都极为美好。但愿世界永远如此,永远像此刻一样。”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未婚妻欧里斯蒂娜的活泼单纯满足了查尔斯对于亲密情感的需求,而莎拉的献身则满足了查尔斯的肉体欲望。莎拉的任性妄为体现了当时女性少有的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这种对于未知的执着深深感染了被社会身份禁锢的查尔斯。小说中描写的莎拉和查尔斯的对话,表面看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多声复调,但实质上突出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个人自由精神的称颂,可以引发读者思考爱情自由时的深刻共鸣。
(三)心理的探索和反思
小说文本这样写道:“她患有抑郁症,发作起来挺严重。这无疑与她的悔恨有关。”女主人公莎拉低调慎言,在精神上异于常人。这种奇特的人物性格引发了男主人公查尔斯的好奇,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这种性格和精神状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能否在日后得到改善?谁会成为真正救赎她负罪情感的人?作者没有在文本中给人们清楚的叙述,反而将这一系列的疑问都置于空白之处,在一种叙事的静默中等待读者自行补充。小说时间的跳跃和断裂,留下大量的空白线索,为读者在想象之中体会到自身的存在力量提供了条件。
约翰·福尔斯有意识地采用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沿袭了由外在的社会批判向深挖人物内在心理的文学发展趋势,注重对直觉和非理性思维的观察刻画。开放式的结尾,将三个不同的爱情结局交由读者自行选择,使读者可以驰骋文学想象之中,得到宣泄和激励。
四、结语
小说创新性地描写了莎拉之谜,试图在对于女主人公个人心理行为的探寻和解读中让读者对自身进行更加多样的解读,进行多样性、多角度的“自我对话”。作者、读者都不再处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借由虚构的角色,读者在阅读时一定程度上排解生活中困乏压抑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的纾解,达到了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的文学治疗效果。
(湖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罗瑶(1993-),女,广东兴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