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9-10-21 04:58池云玲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吉林市文化

池云玲

摘要:旅游外宣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旅游外宣翻译是全球文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为目的,以汉语旅游材料为信息源,以外国语为载体,通过诸如旅游手册、旅游指南、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和诸如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音像媒介为渠道,以国外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具有涉及面广、翻译策略多样、跨文化特色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吉林市 旅游外宣翻译 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84-02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就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概念。为了使源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价值对等,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归化”和“异化”的分歧。无论用哪种翻译方法,尽量避免翻译中的“文化流失”是翻译界的共识。在国内,学者们自20世纪90年代,对旅游外宣翻译理论、策略和实践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合理应用翻译策略问题一直是热点,也是难点。吉林市的旅游外宣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流失”现象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

通过走访吉林市各大旅游景点,了解各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公示牌、民俗风情画册和古迹楹联诗词解说等内容,发现景点介绍翻译最具旅游文本特色,是旅游外宣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显著差异,尽最大可能地吸引涉外游客,并让游客们能喜闻乐见、流连忘返,对吉林市旅游资源的外宣翻译进行文化反思愈发重要。

一、文化流失的原因

语言根植于文化。外宣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所谓“文化流失”指的是由于语言差异,源于部分文化内容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再现,造成文化层面上的意义缺失。[1]虽然译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翻译策略上的失误,会造成不同层次的“文化流失”,但文化差异才是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中西方旅游外宣文本的文化差异可以分别体现为词汇意义、句法结构、语篇风格和文化内容的差异。例如:

西湖如镜面,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

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2]

首先,中英词汇意义的差异体现在该句的“green”一词上,其指示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却有生机勃勃和嫉妒之分。这里连用三个四字成语形象地描绘出西湖的魅力,这种华丽的辞藻颇有感染力,而英文用词浅易,文风质朴。其次,在句式上,中文善用排比,形断而意联,而英文的树杈式结构,灵活多变,重在“形合”。由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不同于西方人的线性思维,中文的语篇常引经据典,修辞华美,迂回式阐述。而英文更喜欢开门见山,客观又不失逻辑地直率地表达。最后,在文化内容上,旅游景点的信息中往往承载着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国人眼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绝不是“west lake”这两个词可以诠释清楚的。

二、吉林市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走访调研吉林市博物馆、龙潭山等旅游景点,不难发现在外宣翻译文本中存在拼写错误、望词生义和中式英语等问题。如在某宣传画中发现“讲文明,树新风”的口号,下面醒目地写着“TREE FRESH AIR”,外国友人一定会误解。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语句和篇章结构的适度处理,是避免文化流失的关键。在吉林市博物馆的官宣网页中,看到了青铜时代猪首石雕、春秋時期兽而铜盖鼎、唐渤海时期双人驭马铜饰等稀世珍宝。原译者分别采取了音译的方法,以汉语拼音的方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然而外国友人难免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对于此类文物标注建议采纳音译加补译的翻译方式。以吉林市博物馆的标志性文物“唐渤海时期双人驭马铜饰”为例,唐代渤海古国的这件别致的青铜饰品可以译为:“Tang Bo Hai Shuang Ren Yu Ma Tong Shi(Northeastern minorities bronze ornament in Tang Dynasty(689-926)”。此类补译有助于游客真正了解其异国风情。此外,这些珍贵的文物在网页中被译为“antique”,建议改译为“Chinese relics”。因为前者常指可以交易,并作为个人私有藏品的古董,而后者作为国家文化的代言人,往往被珍藏在博物馆里,禁止私自交易。这种文化错位容易误导外国游客。

古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载体。在博物馆外宣官网中看到一首赞叹吉林市特有的松花浪木根雕艺术的诗文,可惜译文没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句完好地译出,所以尝试改译为:

白云深处探瑰宝,高山流水巧雕工。

莲花台上现如来,虚竹林间好观自在。

Deep in the white clouds, treasures are explored and crafted skillfully by the 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 Its enjoyable to appreciate Buddha on the lotus in the bamboo forest.

在龙潭山上,指示牌“乾隆御道”被翻译成“Qianlong Passes Through The Road”。因为指示牌空间有限,无法以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展现给游客,但完全可以以文内补偿的方式,补译成“Emperor Qianlong Passes Through The Road”,从而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还有一处指示牌“送子岩”被译成“God Gives Children Of Rock”。在这一文化信息的处理中,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为了让外国友人了解佛教中“观音送子”的内涵,直接用“上帝送子”的方式来诠释。但“Goddess”应该更符合其佛教文化的背景,或者直接完整地保留我国的文化韵味,可译成“Songzi Rock”。旅游景点中的每一处文化景观,都是我们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次机会,不容小觑。

三、“文化流失”现象对策研究

吉林市是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旅游胜地,这里的文化底蕴需要优质的外宣翻译团队来传播。因此,培养高水准的翻译人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在吉林省高等院校大力开展旅游翻译学科建设,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多方面合理设置课程,培养旅游外宣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对市场上现有的翻译人员翻译资格的考核及认证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要超越文字层面,重视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增强译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翻译能力。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特色语句及特色篇章结构的翻译更需要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只有提升译者的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才能使译文符合目标游客的审美情趣和心理诉求,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文化韵味的流失。

为了规范吉林市的外宣翻译资料,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大监督力度。重新审视现有的外宣翻译材料功能,考查其是否能实现合理地传递信息、诱导行动和传递源语言文化的功能。只有选用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严格把控外宣翻译质量,及时改正不足之处,才能尽可能避免“文化流失”现象。

四、结语

旅游外宣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吉林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需要精通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翻译团队展示给全世界。只有尽可能地减少中国文化的流失,才能引领外国友人真正地了解、感受、欣赏吉林市的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罗丽莉.浙江省旅游外宣翻译“文化流失”及其对应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4):61-63.

[2]张光明.英语实用文体翻译[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24.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吉林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吉林市文化旅游形象设计和高质传播问题研究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吉林市春季农技培训开课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吉林火灾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