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营
今年4月末,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在郑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教师同台竞技,呈现了一堂堂别具一格、异彩纷呈的语文课。短短两天里,我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既领略了名师的课堂风采,又得到了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可谓收获满满。
一、执教教师基本功扎实、教法灵活
教师的基本功是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是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这12位授课教师普通话字正腔圆,朗读极富韵味。特别是张丹丹老师朗读的《紫藤萝瀑布》和尹瑞老师朗诵的《伟大的悲剧》,感人至深,令人陶醉。听着他们的范读,学生就能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个十之八九,这样,深入理解文本就容易多了。难怪专家点评说:“教师富有感情的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一种好的方式。”
很多教师的课堂导入机智有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就抓住了听课者。如王晓燕老师的导入,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学生答:“珠穆朗玛峰。”再问:“世界上第二高峰是什么?”学生就不知道了。王老师说:“我不是考同学们地理知识,只是想告诉你们一个常识:人们通常只记得住第一,对第二往往就忽视了。可有一位‘第二的人却引起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注意,他为其写了一篇传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伟大的悲剧》。”这样的导入新奇而有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体现了新课标“多读书”的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课内大量阅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合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教学效率。本次12位参赛教师授课的主题和角度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高效整合、适当延伸、精讲巧练、重在习得,使学生在课堂中有阅读、有感悟,真正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如刘春旺老师教学的《紫藤萝瀑布》,点拨精当、巧妙引领,略读、细读、悟读,读有方法;朗读、诵读、分角色读,步步深化;赏景、悟情、探主旨,学有途径。教师讲得少了,学生阅读时间长了,拓展内容丰富了。课上朗朗的读书声、热烈的探讨声此起彼伏,使人如沐春风。学生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时的状态有明显的变化,45分钟的课堂让他们满载而归。
三、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习方法之重要。教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时得心应手,而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展示课上,每位教师都能很自然地关注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庄枚峰老师执教的《紫藤萝瀑布》一课,上课伊始,庄老师问:“读一篇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一时沉默,庄老师不急不躁,顺势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某一单元提示:“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他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来读课文,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用这种方法来阅读丛书中的文章《好一朵木槿花》,一课一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李敏老师在教授《伟大的悲剧》时,教给学生两种浏览的方法:寻读和跳读。通过寻读理清课文内容,通过跳读摘取文章中的主要语段涵咏赏析——当作小诗来读,读出韵味;当作颁奖辞来读,读出悲壮;当作心灵独白来读,读出情感。在诵读中感受悲剧的伟大,品味经典美文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读得投入,交流自如,阅读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四、重视语言的品位,上出了语文味
语文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说到底,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学表达;利用课本和丛书中经典的例子,在人文熏陶中体会语言的运用,学会语言的表达。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讲究“得意赏言”,而不能“得意忘言”。因为思想和情感就蕴含在语言当中,蕴含在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里面。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契机,品词赏句,咀嚼品味,让课堂灵动而且富有语文味!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如张丹丹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语句“‘我在开花!他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在嚷嚷。”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小花的骄傲与顽皮,然后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藤萝花们”嘁嘁喳喳、争奇斗艳的情态跃然纸上。课堂上学生读得投入,品得有味;会场上教师听得开心,畅快淋漓。不管是教师的自然引导,还是学生的精彩生成,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五、以生为本,注重课堂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就要求教师机智地调控课堂,准确把握好教学时机,从而实现有效生成,优化教学效果。
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时,王晓艳老师开课就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甲:“为什么是伟大的悲剧?”学生乙:“什么样的悲剧是伟大的?”學生丙:“伟大的悲剧‘伟大在哪里?‘悲剧在哪里?”课堂从学生的疑问与感受出发,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自然生成,把学生迅速引导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本次展示评比活动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学生的阅读不是发生在课堂之上,而是课前就已经做了预习,没有体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内大量、自主阅读的优势。再者,有些课堂读书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有的教师尽管也强调读多少分钟,但是时间不到教师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的是课内阅读,质从量出,反三归一,在大量的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生成能力、形成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需要课内大量的自由阅读。
诗人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两天的听课学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主题式有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正是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量的阅读实践、开放的语文课堂、多元的阅读评价等组合成一个整体,创造语文学习的情境,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相信这样走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