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芳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将改善自然环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制造业方向过度。2016年国家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在金融领域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挥金融领域服务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职能。绿色金融成为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重要文件,之后又相继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等文件,绿色金融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1997 年《京都议定书》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发展。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标志着全球经济活动开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2016年9月6日,在中国的倡议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正式成立,G20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其中。
绿色金融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寻求环境保护路径的金融创新;Charmi(2002)等学者认为推行绿色金融不仅能提高企业声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还能更好地实现企业风险管理,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Labatt 和 White(2002)认为绿色金融将金融创新和生态环保进行了有机统一等。相对于西方国家对绿色金融的研究,我国在绿色金融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国外绿色金融研究成果的借鉴,也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张承惠和谢孟哲(2015)认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能实现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双赢;钟宇平(2016)指出绿色金融能为发展绿色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配套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郭濂(2014)认为绿色金融是低碳经济时代的一种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秀生等(2009)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在能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应该积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当前能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构建适合商业银行特色的绿色服务供给,增强绿色理财产品类型;俞岚(2016)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应当加强绿色金融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国际间交流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企业绿色融资产品与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绿色融资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四方面,从其发行规模、涉及产业领域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
(一)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中最先开发出的产品,其规模在所有绿色产品中最大、发展也最为成熟,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最为健全。从发展规模看,2017年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达到8.54万亿元。从投放领域看,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投放于绿色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同时也投向了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治理,城镇供水、排水、生活垃圾等产业。从资产质量看,2017年6月我国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的不良率为0.37%,远低于1.69%的同期各类贷款整体不良率;从环境效益看,2017年绿色信贷服务的项目累计实现了节约标准煤约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亿吨,节约水资源约10亿吨的效果。由此可见,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市场规模稳定、涉及产业广泛、环境效益显著、市场公开透明的绿色金融产品。
(二)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发行在我国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与绿色债券相关的激励政策相对也较少,能够参与的金融机构有限,但其发展前景最为乐观。从发行方式看,绿色债券包括境内发行的绿色债券、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债券三种方式。从发展规模看,2017年共发行115只,总发行规模约为2060亿元;2018年共发行128只,总发行规模约2200亿元。从全球市场地位看,2016年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世界排名第一;2017年排名第二,占全球发行总量的20%左右;2018年,我国继续保持为当年绿色债券发行量第二大的国家,占比约20%。同时我国还发行了第一只零售绿色债券、第一只气候绿色债券等。
(三)绿色基金
随着环保产业与基金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投资渠道有限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绿色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从发展规模看,2016年绿色基金总发行121只,规模约为500亿元;2017年发行209只,规模约为800亿元。从投放领域看,我国的绿色基金主要投放于清洁能源领域、环保产业以及节能产业。从基金的类型看,有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债券投资基金等。
(四)绿色保险
2006年以来,环境责任险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覆盖了石化、危废的处置处理、危险化学品和重金属等行业。2016年全国参与各类绿色保险投保的企业达到1.5万户,保费收入达到2.84亿元;2017年保费收入超过了3亿元。
三、企业绿色融资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宏观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盡管绿色金融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部分环境风险呈现向金融领域渗透的趋势,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均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二)企业运营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与绿色产业相关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盈利能力较低、投资回报期较长等问题。价格受制于政府,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应收账款账期较长,资产变现能力偏弱,很难形成有效的资产抵押、质押,导致相关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
(三)资本市场通道有待进一步打通
资本市场是发行企业债券的主要市场,但资本市场进入门槛偏高,在发债主体外部评级、债项担保征信、具有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配合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大部分绿色产业受到发展规模、盈利水平等财务指标限制,很难进入资本市场。
(四)节能与环保有待进一步协同
目前多数绿色产业相关企业在科研创新领域、产品设计领域、自主研发能力领域以及拓展产业链条领域结合得还不够密切,很多环保设施在运转过程中也存在高耗能或者高度依赖进口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等存在较大影响。
四、企业绿色融资的完善路径探析
(一)依托绿色金融政策,助力环保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相关企业应注重收集整理与环保产业相关、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包括商业运行模式、政府补贴文件、税收优惠政策、价格形成机制,与项目相关的科研、立项、环评、财政预算、土地等文件,与项目审批相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权审批部门意见等,积极探索运用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拓展绿色融资渠道。
(二)依托绿色产业政策优势加快发展
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政府定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以及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绿色产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扶持政策,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绿色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的运行。
(三)做优做强企业,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应关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协同化,培育产业规模相对较大、盈利水平相对较高、运营管理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集团。通过规模效益和规范管理,实现绿色产业集团的主体信用评级,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通渠道,实现在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融资。
(四)加强技术研发,实现节能与环保高效协同
与绿色产业相关的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资力量,不同的技术工艺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效益,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实现企业节能与环保的高度协调,提升绿色产業的科技含量。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管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XJ20170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