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煊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以中国传统的语言——汉语、传统的文字——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汉语中的诗词和小说、散文和戏曲等众多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解读与探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专业化、技能化的国家建设人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从中探求美、发现美,并形成赏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开展文学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形成的理解,才可能成为学生真正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師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以文学鉴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避免进行大量的机械性分析,避免教师代替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鉴赏乐趣,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攀升。
一、把握写作背景
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事件中所产生的思想、感触、意识和理念,都是作者对于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实际境遇、作者的见闻和感受等写作背景进行深度剖析,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历程进行不断地探寻,进而全面、全方位地理解作品内容。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前对需要学习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地预习,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同时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资源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诗词的深刻含义。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产生的某种感触的载体,作者也往往是在亲身经历了某些特定事件之后才产生的某种感慨,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了解作品深厚的内涵及意境,把握作品的写作线索。以上目标都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资料搜集、交流探究的途径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提升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如鉴赏李白的诗《赠汪伦》,教师要让学生首先对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了解到汪伦当时正在安徽省泾县的桃花潭边隐居,同时非常喜欢李白的诗,也非常崇拜李白。后来他听说李白来到了安徽,于是便给李白写信,说自己这里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邀请李白来游。李白欣然前往,结果发现自己被骗了,因为此处的“桃花”是指的桃花潭,店主人姓万,因此称呼“万家酒店”。李白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并和汪伦结为金兰之好。在离别之际,李白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赠汪伦》。这样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鉴赏教学的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二、掌握作品内容
汉语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那些和当今时代距离较为久远的语言则晦涩难懂、语言浓缩、语序颠倒、大量省略,给文学作品的理解造成了极大困扰。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采用更为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翻译和解析。主要的方法有:留,也就是把地名、人名、物品的名称留下不进行翻译,如《赠汪伦》中的人名和潭水名;补,也就是把作品语言中省略掉的内容进行增添,如《寻隐者不遇》就需要补充是谁在松下问童子,是谁说自己的老师采药去了;换,就是当作品中的词语表意和现在不同时,就要把这样的词语更换为当今的意义,如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更换了;调,是当作品中语言表述的顺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顺序和习惯时,就需要把语言进行相应的调换,如《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应该调换为“无时拄杖夜叩门”;扩,就是扩句,把极为精炼的语句所表达的丰富的含义阐释清楚,如《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一句,就需要进行扩展。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中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明确与辨析。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就用了“孤帆”、“尽”来表现作者望着孟浩然的一叶扁舟渐行渐远、逐渐消失的怅惘之情,“唯”一词则展现出李白对朋友的那种无限眷恋的感情。教师这样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理解思想感情
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需要对作品体现出的思想和蕴含的情感进行精准地辨析与理解。但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情感并不是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中国文学史上的大量经典作品都是语言精美、情景秀美、意境壮美的名篇,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赋予作品的灵魂。尽管汉语言文学中的作品语言非常简略,甚至过于简单,但是短短几行文字蕴含的情感却极其丰富。
比如李商隐的诗《锦瑟》作于其晚年,因为作者一生坎坷,虽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但是却遭人嫉妒而名落孙山,自此一直怀才不遇,并在朝党争权之中屡遭贬谪,有志难申。晚年作者想到自己一生的遭遇,想到祖国的磨难,想到早亡的妻子,内心感慨万分,因此才写下了这一首名作。诗中首联用“五十弦”比喻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无尽的哀伤,颔联运用《庄子》中的典故和杜鹃的传说来展现诗人深重的伤感、难以言表的怨愤,颈联继续用典表现出作者对于美好的年华和生命的感触,尾联表现出诗人感叹青春飞逝、一事无成、光阴虚度、庸碌无为、无比悔恨的浓重感情。此外,本诗的韵律格外工整,运用了对偶、平仄等手法,节奏鲜明,读来给人抑扬顿挫之感,朗朗上口,把读者带进一个无比美妙、令人遐想的艺术境界之中,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古典诗词无穷的美,对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熏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兼具。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文学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美,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