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南京市公厕现状调查分析

2019-10-21 05:48
智能城市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公共厕所公厕如厕

兰 天

(南京市市容环卫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7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全域旅游厕所导航系统大数据分析报告》,南京市的城市开放厕所人均拥有量排名第8,宁波、北京、昆明、杭州排名靠前。为了创造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提高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7年以来,南京一直在推进“公厕革命”:共新改建937座环卫公厕;清查取缔公共旱厕;补充设置一批活动式公厕;提供信息化服务。新建改造公厕陆续建成开放以来,市民、游客及媒体普遍反响良好。

2 南京市公厕现状调查

2.1 调查范围及指标

为了解南京市主城范围内公厕情况,对全市环卫系统公厕,以及南京市主城范围部分社会公共厕所进行调查,总面积 446.2 km2。社会公厕具体调查类型为:机场、公交场站、地铁、火车站、机关单位、高校对外开放区域等14类。调查指标为地址、建筑面积、蹲位形式、男厕蹲位个数、女厕蹲位个数等15类指标。

2.2 调查结果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1]及《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2]中的规定,城市公共厕所的平均设置密度应按照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进行布置。 截至 2018 年底,南京市主城区内 (总面积约为446.2 km2),共有公共厕所1 474处,其中,环卫公厕573座、社会公厕901处 (2 091座)。环卫公厕均为1处1座,社会公厕例如1处商业场有6个楼层、6座厕所,在本次普查中均记为1处网点,6座厕所。本次普查范围内公共厕所平均密度达到3.3 处/km2,6.0 座/km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城市公厕的空间分布分为发散型、随机型和凝聚型三种类型。发散型表示各点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聚拢现象;随机型表示分布总体没有规律可循,有些集中有些分散;凝聚型则表示每个点之间的距离很小,多为集中分布且有一组或大于一组的点群[3]。

从总体分布来看,南京市主城区公共厕所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有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现象,有多组点群和空白区域,由图1可见,在新街口及鼓楼核心区域,公厕之间距离较近,部分外围区域的公厕分布间距较大或设施缺乏。

图1 南京主城区公厕热点专题图

3.2 密度合理性分析

参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1]中规定的公共厕所设置标准,利用缓冲区分析手段,分别以300、500、800 m为阈值,形成服务覆盖区。由图2可见,当缓冲区为500 m时,主城区基本已被绝大多数公厕服务半径所覆盖。能够基本满足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公厕密度设置的要求。

研究区的公厕分布最高密度地区在秦淮区、鼓楼区,达到6 处/ km2以上,有些区域存在公共厕所分布密集、间距太近、服务区叠加现象。部分老城区公厕密度高、面积小,难以达到二类标准。

图2 服务区覆盖专题图

3.3 可达性分析

在城市公共厕所的选址布局设置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距离近又容易到达。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中公共厕所设置间距指标的规定[2],商业性路段,不超过400 m设置一座,步行( 5 km/h) 3 min内进入厕所;生活性路段400~600 m设置一座,步行( 5 km/h)4 min内进入厕所。

按照上述标准,本次研究将商业性路段缓冲区设置为250 m,生活性路段缓冲区设置为330 m。选取中山路、中山南路、湖南路部分作为商业性路段研究样本,生成250 m缓冲区专题图;选取长白街、湖西街部分作为生活性路段研究样本,生成330 m缓冲区。

3.4 环境及服务分析

一是公厕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公厕的外观、内装修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形象得到提升,与周边的环境更协调;许多通槽式便器被取缔,采用独立式便器;选用自动感应的冲水洁具;增设儿童便器及洗手台。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16)[4]的要求,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应设置第三卫生间。目前,南京一类公厕中近70%已设置第三卫生间,如九华山下、三汊河花园等公厕的第三卫生间,设置了婴儿临时座椅、儿童坐便器,方便单身携带孩子的市民如厕。江苏大剧院、奥体大街西公厕的第三卫生间还设置了婴儿护理台、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按钮等,更加方便老幼、残障人士使用。

二是公厕的内部格局得到完善。结合改造前实际使用情况,对公厕内部格局和厕位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增加女性厕位的数量,有效缓解如厕排队问题。同时,通过视线屏蔽设计和厕间隔板高度规范,提升了如厕空间的隐蔽性。

三是如厕的舒适度大大提升。 加大自然通风、 采光面积,辅以机械排风,并均匀地设置人工光源,大大改善了公厕的通风采光条件;根据新标准规范了厕位的隔间和走道尺寸,配置了洗手液、厕内扶手、置物台、挂钩等人性化设施,室内外因地制宜增加了绿化配置,如厕环境的舒适度得到提升。

四是公厕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公厕内专门设置了管理间,满足了驻点保洁的要求;新完工的公厕,由专业队伍实施日常保洁和管养;有条件的公厕,提供休息座椅、爱心伞、便民服务箱、自动擦鞋、手机充电等服务。

4 调查建议

4.1 加快公厕专项规划编制

总的来看,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厕所空间布局整体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市民的如厕需求。少数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厕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如厕较为困难。后期应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细化现有公厕评估内容,组织各区编制公厕专项规划,明确公厕用地、数量和布局,使公厕布局与人口密度相匹配,数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4.2 补建一批公厕

按照现有公厕服务半径覆盖专题图,梳理出各区公厕未覆盖区域包括:建邺河西南部地区、鼓楼区幕府片区、玄武区东北部、雨花台。建议后期上述范围合理新建公厕。在公厕紧缺路段及人群密集区域,配置一些环保移动公厕,解决如厕难的问题。

4.3 整合高密度区域公厕

全市环卫系统公厕可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对老城区如鼓楼区、秦淮区密度过高、服务面积小、服务能力低的公共厕所,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划进行布局优化和功能整合,提高公共厕所的整体服务水平,改造至二类以上标准。

4.4 推动社会厕所对外开放

全面开放地铁、公交站、停车场、农贸市场等配套公厕,鼓励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窗口等单位对外开放自有厕所,以弥补城市局部地区,特别是用地指标紧张、新建公厕有实际困难的区域厕所数量不足问题。

4.5 进一步优化男女厕位比例。

本次公厕调查结果中,男厕位数量9 181个、女厕位数量12 850个,男女厕位比例约1∶1.4。继续调整全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适当增加女厕厕位、女厕的建筑面积,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如厕方面的难题。

4.6 加强指引系统建设

规范设置各类公厕标志,做到“标志统一、指示清晰、通俗易懂”。公厕导向牌与交通指示牌结合,根据需要设置双面或立体标识牌,标注公厕详细方向和距离;增加标识牌的照明设施。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方便市民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建立用户满意度评价系统。

5 结语

本次研究利用 GIS 空间分析手段对南京市主城区公共厕所空间分布、密度合理性、可达性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全市公厕规划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方法和支持,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密度合理性分析仅根据覆盖面积粗略计算,而没有加入用地类型、人群密度等权重进行更加定量的分析;可达性分析选取的样本很少,没有以实际路网进行网络分析;主要分析探讨了公共厕所整体空间布局情况,未对公厕的具体规模、实际蹲位及设施质量情况等指标进行细致考虑。

猜你喜欢
公共厕所公厕如厕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且谈如厕
市委书记任“公厕总所长”很正常
二合一公共厕所
“酒鬼公厕”
着急如厕
公共厕所所应用同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