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希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将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之首。《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由此,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起点和指向。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聚焦语言知识,忽视主线统领。缺乏主线统领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阅读课中,在听说课中表现尤为突出。部分老师认为听说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授新的语言知识,固话的教学模式为通过图片等方式教授新的单词,呈现目标语,然后播放听力材料,学生完成各项听力练习,最后操练目标语。这样缺乏主线统领的碎片化的语言学习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还会使学生难以在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和内涵间建立关联,难以自主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网络,从而影响到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准确性,同时碎片化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深入理解,难以发展有层次的、有深度的、有广度的多元思维能力。
二、聚焦语言技能,忽视交际功能。听、说、读、看、写这五项语言技能是学生对于所学语篇的理解性回应,是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途径。在听说课中,很多老师会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以记录、填表等方式作出恰当的反应,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语言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交往,并由此造成学生对所学的对话会读会背,但是不会用的现象,对语言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记忆性输出表达而不是理解性输出表达,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真实交际。
三、聚焦话题内容,忽视主题探究。“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活动。”(程晓堂2018)。由此可见,确定主题是课堂的教学起点,而语言是学生探究主题内容的工具。在指向主题意义的听说教学中,学生通过听力活动,采取不同的听力策略,根据话题提取关键信息,感知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功能后进行内化、整理和加工,在新的语境中应用实践,实现有意义的真实交际,并在一系列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语言知识体系,理解文本主题指向,形成自己的观点。
下面结合《英语(新标准)》八上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一课为例来阐述听说教学中指向主题意义的教学策略。
教材的听说文本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要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有意义的回应,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基础。教师要从主题、情境和语言项目的形式做深入全面的解读分析,挖掘出语言表达所需的关键语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指向主题意义,并且通过听的方式获取对话双方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词汇、句式、语法),在怎样的交际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如何与对方(说话者的关系如师生、朋友、父母等)展开交流,包括是否以得体的话语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想法、表达情感等,为后期准确、流畅、得体的表达奠定基础。
本文所用的课例为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上册 Module 4 Unit 1。单元的主听说文本是一个长对话,说话双方是母女,话题是上学的交通方式,主题指向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恰当的交通方式,语言项目形式是比较等级。在整个谈话中,Betty采取了迂回、委婉的交流方式,通过比较几种交通方式的差异,最终完成了说服妈妈同意她骑自行车上学的目的。整个主题推进的逻辑非常清晰(见图1)。
教学片断(一):关注整体结构、理解主题指向。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ree questions.
Question 1: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Question 2:Where are they talking?
Question 3:What are they mainly talking about?学生带着上述三个问题初识文本,了解主题内容,形成对主题的基本认知,推测谈话双方的关系和谈话地点以及基于这样的主题情境下所采用的交际策略。在这个环节,采用了 “整进”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包括形式的意义(词汇、句型、语法等)和交际的意义(语境、语用、语体等),同时初步感知和理解服务于主题因主题而异的语言形式,并观测到说话双方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对语篇作出反应,如理解、判断和分析等,从宏观上培养听力技能。
教学片断(二):获取局部信息,厘清事件起因。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with two questions:Question 4:What happened to Betty?Question 5:Did she feel good?
本课的文本是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展开对话的,这样的对话常常以事件的起因来开始对话,然后通过层层推进,不断变化交际策略来达成交际目的,所以明白事件的起因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说话者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或外露或内隐,需要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对事件起因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教学片断(三):定位细节信息、联结形式与功能。
T: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Names Ways to school Reasons Betty’s mother’s advice Tony Lingling Daming Betty
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依托的听说文本信息相对散乱,因此填表这类活动通过记录关键信息,能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关键信息的指向,形成对语篇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通过听力活动,学生抓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语言特征信息,建构比较等级这个语言形式与意义和功能的关联,为下一步语言的理解性表达做好整理与铺垫工作,并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以note-taking的方式作出有效反应的听力技能。
教学片段(四):通过信息转述,再构语言。T:Report what’s between Betty and her mum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依据听的过程中提取到的关键信息进行信息转述,是语言再加工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依据对文本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结合自身已有的水平,运用新语言进行完整的语段口头表达。
教学片段(五):通过任务驱动,创构语言。
T:Make a survey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by asking questions:
Question 1: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Questions 2:Why do come to school by car…?
Names Ways to school Reasons Classmate 1 Classmate 2
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者与其他说话者之间进行互动,从而生成意义的能力”,所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和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能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产生与人交流的动机并积极卷入到语言学习活动中。同时,学生在这样真实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的使用到了比较等级,这就使语言知识还原到了主题语境。学生通过这样的语境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感悟理解和创造性迁移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形式服务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同时对于上学方式的评价有效指向思维提升,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
交际通常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而且有特定的目的。交际的情景就是语境,交际的目的就是语篇的主题。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程晓堂 2018)。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言习得观,将听说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听是语言习得的方式,是为说的输出做好铺垫。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获取关键信息的策略,建立主题、情境与语言之间的关联(图2)。
在基于这样的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创设与教材主题语境相适应同时又能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过渡性语境”(赵尚华,俞海英),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理解语言知识所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意义,将语言知识还原到主题语境,满足交际意图,增加知识储备,在新的主题语用语境中,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生成真正的意义交流。